儿童白癜风发病原因 http://pf.39.net/bdfyy/bdfyw/160303/4779870.html

01

  杜鹃,倘若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翻翻百科全书,它不过就是众多鸟类中的一种,无足轻重:“鸟纲,杜鹃科,树栖攀禽;形体、羽色多样,具对趾形足;主食昆虫,尤嗜毛虫,故为益鸟;在我国分布甚广……”而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杜鹃不再是一个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一个“人化的自然”,经过历代以来人的意识的赋予,带上了丰厚的人文蕴涵,具有深厚的审美底蕴。而具体的一篇篇以之为景物题材的作品,之所以使人因之获得“美”的感受,正是永不衰竭的审美底蕴带来的辐射释放作用及其审美价值的体现。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李商隐朦胧律诗的典型代表,中间的对句稠密晦涩,而尾联则相对直接明白,以表达的急切和情绪的渲染为特征,两者所形成的鲜明对照是此类诗的主要魅力。

  《锦瑟》一诗虽然并不能代表李商隐作品的全部范围,但是它却是鉴赏李商隐诗歌的试金石,从中可以窥探到李商隐的诗法。

  李商隐的诗法是,自如地贯通诗歌表述、回忆及直接情感,诗歌表现的朦胧与直觉的迷惘相应,无论这种“直觉”是现在的激情还是强烈的记忆。这样一种诗法恰到好处地描绘了李商隐的情感,如同烟雾将事物从清晰连贯的背景中分离出来,使它们显得模糊、孤立,它们成为断片,开始漂流,既暗示着一个整体,又从这一暗示的整体获得强烈的表达。最终,这首诗重现的是它对心理状态的描绘。

02

  杜宇,号杜主、望帝,又名蒲卑、蒲泽或蒱泽,是继蚕从、柏濩(又作柏灌)和鱼凫三代蜀王之后的一个深受蜀民拥护和爱戴的蜀王。杜宇的生平政绩在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等古代典籍中都有比较翔实的记载。

华阳国志·蜀志

东晋·常璩

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务农,迄今巴、蜀农时先祀杜主君。

  杜宇的晚年,洪水暴发,造成严重水灾,蜀民不得安处。当时尚居相位的鳖灵,有善于治水的经验,受杜宇委任排除水患。他观察地形,测度水势,而凿玉垒山,开金堂峡,疏导宣泄,遂使水患消失,蜀民安居。杜宇帝感于鳖灵治水之功,效法尧舜禅让的故事,将帝位传于鳖灵,鳖灵接受了王位,称开明帝,又号称丛帝,而杜宇则退隐于西山并老死于深山中。

  但是,望帝杜宇对蜀民的功业却使蜀民难以忘怀。每当春天农事季节,老百姓听到催耕的子规鸟啼声,便以为望帝回来催他们快快耕种,并以为子规鸟就是望帝死后魂魄化的。

  后来,子规鸟就被亲切地称呼为杜鹃。

03

  古蜀国望帝杜宇和丛帝鳖灵在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方面的丰功伟绩,令蜀民永志不忘。为了缅怀二帝的德泽,蜀民曾先后建立了“望帝祠”和“丛帝祠”。望帝祠最初设于都江堰市的灌口,后来迁回郫县,与郫邑城郊的丛帝祠合并,这便是古蜀文化圣地“望丛祠”。望丛祠占地50余亩,古柏森森,红垣绵绵,两帝坟冢沉睡其中。祠前屏墙上书“望丛祠”,东西侧门题额“功在田畴”、“德垂揖让”,既是蜀民对两帝业绩的概括,也是人们给他俩立下的历史丰碑。

子规

南宋·陆九渊

柳院竹斋茅店,

云芜风树烟溪。

听彻残阳晓月,

不论巴蜀东西。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uanhuaa.com/djhzy/8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