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思青峰顶

作者/白水白鹭

来源/曾元忠唤醒工作室

枣阳南面,群山连绵,中有一山,名青峰顶。山名起得清秀,山势却十分雄奇。

县志记载:青峰顶乃“青山之主峰”,青山“在县西南八十里,气势雄远,峰峦簇族,直抵汉滨”(汉水之滨),而青峰顶则四顾环山,有名有姓的就有五座,如雷神观、鸡冠垛、麒麟山、摩旗山、梁家山,它们席地而坐,围成一个花篮,让青峰顶“青出于蓝,一支独秀,拔乎其萃地耸入云间。

清朝刘峨赞曰:“西北多平衍,东南美溪山。兹峰最突兀,矗立青云端”。可见其是清秀与雄奇兼而有之了。

阳春三月,择一崎岖山路侧攀鸡冠山,从北直趋青峰顶。一路上,蓝色的勿忘我小花静谧开放,似乎是蔓歌轻唱,又似乎是小诗低吟,别有幽趣;而热烈的杜鹃花则在山径石道上骄艳艳的、火辣辣地绽放,象大山里的野妹子,大胆地展示着她那红朴朴的气质美。

在目不暇接、浮想联翩中,山顶的空旷已来到了脚下。再翘首一望,高达百尺的孤陡孤峭的崖石,已站在了自己的头顶上了,危乎垒卵,近于悬空,只青灰色一体,象大自然垂直它的巨笔滴着墨作画,疙疙瘩瘩,重重叠叠,而又显得那么鬼斧神工,险韵独具。

世人常说:“宁为鸡首,不为凤尾。”其实到了这里,才知生活中还有比“鸡首”更高的地方,那就是“鸡冠”。于是三五结伴,手拉手,在或粗糙、或溜光的崖石间小心谨慎地攀援半个多小时,始登上了鸡冠山。

鸡冠山,实际上应称“鸡冠垛”,这一点县志上有明确记载,有时又写成“鸡朵山”。明代元朴生《白水诗》中有“支分桐柏垂鸡朵,派合襄樊锁鹿门”之句。我认为这里的“鸡朵”即应是脚下的鸡冠山。但是,以往的诗注上多讲“鸡朵似为鸡鸣山”,我想那大概是因为鸡鸣山比较出名些吧。

查枣阳县志,“鸡冠垛”在枣阳境内有两处,另一处就是县东北80里的“鸡鸣山”。县志记载:山上“多巨石,棱曾险怪,不可名状”、“峰顶棱棱如鸡冠”,鸡冠垛山名由此而来。那么元朴生诗中的“鸡朵”到底是指哪一个呢?“垂鸡朵”又是什么意思呢?

县志上说:“枣阳山分三干”:北干自桐柏山,到唐梓山、柴玉山止;中干自随州鸡鸣山来,到大阜山西的鸭儿山止;东南干走到圣龙山后则西南行,绵亘百余里,直临汉水止,其中走至中间平林一带又分出一支北折,由光武帝屯兵的八万山、光斗山而抵滚河南岸的狮子山止,“则汉世祖之白水乡也”,由此可知,白水寺、青峰顶、鹿门山都属东南干这棵“大树”上结出的三颗“果子”。

白水(古时含沙河与滚河)从桐柏山发源支分二流,其中一支从狮子山下迤逦西去,同从青峰顶北上的古之熊河交汇,途径梁集,入于琚湾,在琚湾与沙河汇合后一起浩浩荡荡直奔襄樊,注入汉水。所以白水是“垂鸡朵”而“锁鹿门”了,垂应作“接近”理解。

再看鸡冠山,顶上全是巨石垒砌,宽不过五六尺,最险处三尺不足,长百五十米、东西走向,象一雄鸡面向旭日引颈高歌,鸡冠上所有的部位都似乎在风中微微颤动。北崖临风呼啸,风吹草动变成一片弱不禁风的枯叶,从鸡冠上飘然坠落;探头俯视,则崖深千尺,手脚皆怵,直不起腰来。

由此看来,“鸡冠”上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稳坐的地方,世人都愿当“鸡头”,殊不知,没有超人的胆魄、过人的勇气,从鸡头上跌下来,结果恐怕会更悲惨。

鸡冠山南面则春光明媚,四里开外有一巨峰,绿意葱茏,较鸡冠山仿佛又高出百余米,有知情者告知:上有青竹、古井和寺庙遗址,其下四十米处有一圈旧战壕,是贺龙当年率领红军部队长征时战斗的遗迹,那就是青峰顶。

于是从鸡冠山西探身爬着下去,穿过一段茂密的枣林和旱芦苇,沿弧形山脊,在松荫柏影中,穿行一个小时,抵达青峰顶半山腰,此时再往上看,觉山头还有米高,再奋力攀登,歇息三次,始到峰顶。

山顶方宽三四百平方面,青翠欲滴的水竹,叶子极暗极绿,绕寨一周;一口幽幽的石井口一二米的水位,不由令人暗暗称奇,而寺庙的屋基根墙清晰可见,断砖碎瓦满地皆是,可以想象当时寺庙的宏大规模和最后匪徒们掳掠时的残酷了:宁静被打破,僧人被驱逐,刚刚折射出一点文明之光的地方再度为野蛮所霸居,“山大王”们占山为王,险要地势,山下抢掠,山上狂欢,上演了多少匪夷所思愚昧故事,最后又由于某个原因,他们终于呆不下去了,临走时放火一把,从此庙宇不复存在,四周一片寂然暗哑,烧香的路上从此杂草丛生……

伫立在这一片瓦砾场上,我漫无边际的思想着,揣测着,心里说不出是遗憾,还是愤怒。我怎么也想象不到在我向往已久的青峰顶的山顶上,会是这样一副残破的结局!

历史上,文明总是那样步履艰难,而野蛮却能够大踏步式地践灭着善良与柔弱,当一切都同归于尽的时候,惨局摆在了后人的面前,我们能闭上眼睛,说没有看见吗?我们能睁开眼睛而又淡然视之吗?

而这里的幽幽绿竹和光滑石井又分明在提醒着我们,这里本是一个可以恬静生活的所在,是一个可以“一览众山小”而又致于孤高寂寞的好去处,是一个略加修缮便可西与孟浩然隐居的鹿门山一样“结庐在人境”、相抵掌而谈了,东与白水寺的高僧大佛们参禅静悟了。然而现在这里却什么也没有,如果我们保持现在这副样子,显然我们会有愧于后人;如果我们去重新构建它,显然这新建的东西又与原来的东西在“古味”上少了许多神韵。

历史有时也象小孩玩家家一样,总是这样建了拆,毁了再建,如此反反复复地折腾来捣腾去。现在全国各地所建的古式建筑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在试图恢复原汁原味,为此而不惜付出了沉重代价,但是谁能保证这种“历史的悲剧”或“历史的玩家家”会不会重演呢?

一面想着,松涛阵阵,不绝于耳,如海啸如泣诉,有时又如激昂的钢琴演奏,放眼一望,青峰顶的四面千山万壑皆是松柏,而远处,在外围则是千顷方塘万亩良田了。在近处,在青峰顶与鸡冠山中间的山谷地带,野桃花花红似海,如锦似画,美不胜收,像陶渊明《桃花源记》所记述的一样,于是决定下山,迷一回路做一回梦。

从青峰顶西北坡侧下,沿着早已模糊了的古道缓缓而下,穿林而走,愈近谷底,则植物种类愈其繁多,层层叠叠,象一本打开的自然百科全书,植物的叶片造型各异,极其罕见,难以形容,接近谷底时,则叶片愈发嫩弱,大概是因为日照时间太短的缘故吧,叶片多呈淡青色,用手一掐,感觉薄如蝉翼,伸手再看,则两指汪汪,皆已沾满了汁水……

来到谷底,见一石洞,洞口四四方方,足足有二层楼那么高,洞深则不见底。洞内干燥,气温宜人。传说此洞西通巴蜀,古时一贩盐老翁经此直达四川,可免受地面上的战乱之苦。这就是有名的习洞。

前些年曾有人把此洞写成“锡洞”,多数人也只知其音而不知其准确的写法,其实是以讹传讹,缺乏考证,要知枣阳境内是不曾产锡的。

习洞外台阶下是一小石潭,半亩许,无名,水极清极净极爽,掬之入口则甜冽透心,静看潭面,蓝天碧树倒映水中,碧绿如珠,文静若女。潭东是十几亩的麦地和油菜地,种满了庄稼,绿油油的十分茁壮。一洞、一潭、十余亩田地,足够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来此躬耕垄亩,逍遥隐居的了。

于是我想起了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他叫习凿齿,襄阳人,博学洽闻,富有才学,以文笔著称于世,曾官至西晋主薄,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当时荆州刺史桓温觊觎皇位已久,他就著《汉晋春秋》以资劝谏,结果为温所不容,大怒,遂被贬官,后虽又曾出任太守,终因足疾而辞官返归故里,此后栖隐山林,发愤著书,所著《晋汉春秋》54卷,多为后来的历代史学家所引用,所著《襄阳耆旧记》73卷,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也颇多,他还写了《逸人高士传》8卷,习洞就是习凿齿曾经隐居著书的地方,并以其姓命名。

观其一生,他也象历代许许多多的逸人高士一样,因秉公写实,而“命多坎坷”,徒有卧龙之吟、风雏之声,又因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遂转而栖隐山林,幽居山洞,闭门著书,将满腹的才学垒砌成一座文化的丰碑。

站在这里,我还想起了另外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是任何一个稍通枣阳史志的人都不会忽略的一个枣阳籍老乡,他叫刘峨,字我山,是清初的一位高士奇才,精通史学,平身只钦仰顾炎武的为人和治学精神,并以之自励。

刘峨学习刻苦,青年时代随兄在陇西一带生活,“尝裹粮徒步,独身行九边,备悉其要塞,归而著书,皆所亲历也”,先后著有《九州天星分里臆说》、《关陇山川纪略》、《枣阳御寇记》等。

像这样一个讲求实学与考证的顾炎武式的才学之士,活了八十九岁,却终因“好面折人短”的个性,按今天的说法其实就是喜欢实事求是、直言不讳地当面指出一个人的短处与不足,“竟以穷困终”,后世有人同情他,写诗一首以怀念,诗云:“我山先生年九十,亲见乾隆全盛馀。独身万里走西北,可惜此才空著书”。其遭遇与习凿齿是大同小异。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他在一个夏日,手拄竹杖,身穿葛衣,独自一人来到了青峰顶,盘亘滞留了一日,写下了他平生吟咏枣阳境内山川地貌的唯一的一道诗,这也是迄今为止,在所有古人写枣阳的多首古诗中唯一的一首写青峰顶的诗,这便是《夏日登青峰山》。前面已有引述,为了完整,现悉抄于下:

西北多平衍,东南美谿山。

兹峰最突兀,矗立青云端。

群山如拱立,罗列而赞元。

其阴有习洞,石泉听潺湲。

吾性嗜山水,支筇屡跻攀。

足力觉已疲,小憩盘石闲。

凭高极瞻瞩,履险愁心颜。

好风从西来,飘飘六月寒。

吹我毛髦动,愁绝葛衣单。

欲去心夷犹,言随飞鸟还。

刘我山先生行万里路,著百卷书,什么样的奇山丽水他没见识过?什么样的高山大川他没涉足过?但在家乡枣阳、在青峰顶却写下了这首诗。这说明了什么?除了青峰顶的自然美外,我觉得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作为一个精通史学的文化人,一个与习凿齿境遇大致无二的才学之士,他肯定不会放过习凿齿的踪迹,所以他多次寻访习洞,在青峰山上“支筇屡跻攀”,而且是“欲去心夷犹,言随飞鸟还”,这与其说是陶醉在美景中,不如说是他们身处同境而心有同感了,都是借着山川美影来排遣抑郁情怀,抒发怀才不遇的愁绪了。

然而,也正是政治上的怀才不遇,才成就了他们在史学上的非凡成就。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政治上不为当世所容,以至于他们的知名度在历史的漫漫夜空里,就象一颗遥远的星辰,亮度极其微弱,除了对之有特别了解、有特殊感情的人,能迅速找到它们的位置并给予深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uanhuaa.com/djhzy/8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