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人物更名浅析1
作者:刘莉莉 《红楼梦》其书人物命名绝非一般小说可比,作者通过对人物别出心裁的命名来展示活灵活现地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命名,或有谐音谶示的作用,或可突出人物的性格,或能寓含悲欢离合的人生际遇。书中还有部分人物的名字被作者更名一次或多次,分别是香菱、袭人、紫鹃、芳官、四儿、葵官、荳官、小红、莺儿、茗烟、多姑娘,这些人物的更名易名原因何在?他们的更名易名对其本人乃至整部书又有着怎样的作用?笔者以为,造成文中诸多人物更名易名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作者有目的有意指的为人物更名;二是由于《红楼梦》终未定稿而形成的错漏。至目前,学界对于这些人物更名的研究不乏深入独到地见解和评论,我们将在其基础上更深一步分析解读。 第一类:作者有目的有意指的为人物更名 由于脂批明示可用谐音之法解读其中人物,所以很多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此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法既引起了读者迫不及待的好奇心,又勾起了读者探求寓含的积极性,这也是《红楼梦》这部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既然作者在人物姓名的命名上赋予其深刻寓意,那么,在对其中部分人物的更名易名也一定具有其独特的意义,而这些被一改再改的名字,究其有何深意,我们不妨以其更名之不同分类以析之。 1、为了避讳主人的名号而更名的人物 一个人的姓名,只是社会活动中的代表符号,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在古代,因为所谓的“避讳”,而被赋予了等级观念和尊卑色彩,这些“避讳”有“国讳”(亦称“公讳”)、“家讳”等多种,也因这类“避讳”,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因“避讳”而改姓换名的现象,如《南齐书·薛渊传》中记载的“本名道渊,避太祖(指萧道成)偏讳改”、《魏书·高祐传》记载的“高祐本名禧,以与成阳王同名,高祖赐名祐”等。历经时间沉积、时代变迁,后人不仅因犯了皇帝、亲王的讳要改名,就是贵族豪门的奴仆如果冲犯了主人的讳,也是要被更名的。 怡红院的丫鬟林红玉被更名,就属于这一类型,据第二十四回中“原来这小红本姓林,小名红玉,只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便都把这个字隐起来,便都叫他‘小红’”这段文本可知,小红改名的原因比较简单,就是为了避讳两位主子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名字,按此理解其更名应是遵从古人“避讳字法”中的私讳类。小红这一人物形象,书中对她的描写主要有两大情节:一是不甘被埋没,见机力争以求改变自我的生存环境;二是敢于冲破世俗的牢笼,追求自主的爱情。这两点中,对小红和贾芸的因缘描写,更是小红这一形象塑造的重中之重,从她的“遗帕惹相思”可以看出,这帕子是实打实的私相授受的定情之物,而宝玉遭受笞挞之后,怕黛玉忧虑伤身,也悄悄地送了两方旧帕子给她,不屑鹡鸰珠串的黛玉,对待这两方帕子却视若珍宝,捧着哭了半夜,还于帕上题了三首绝句,这也是黛玉第一次不顾嫌疑的吐露心事,或许在黛玉看来,宝玉所赠这帕子犹乎定情之物一样,比起那金锁金麒麟要重要的多。而且,书中对林红玉所更之名“小红”却并未使用,“红玉”之名反倒是从二十四回至六十回文中一直沿用,按此理解,宝玉所赠之帕和小红所遗之帕,乃异曲同工,这一边缘人物的存在绝非可有可无,本名“林红玉”也应是作者借用其名其人其事对宝黛情缘做出的重要谶示。 2、为了凸显主人性格及其结局而更名的人物 莺儿和紫鹃属于此类更名人物,她们的更名不仅从侧面烘托各自主人的性格特质,还对各自主人的结局有一定的谶示作用。 据《红楼梦》第三十五回可知,莺儿本名黄金莺,因宝钗嫌拗口,就单叫莺儿。“黄”和“金莺”配在一起也算相得益彰,为何薛宝钗嫌“金莺”拗口而改叫“莺儿”呢?王开桃先生在《曹雪芹对女性问题的广西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dingchong.com/djhxj/1420.html
- 上一篇文章: 好闺蜜可遇而不可求
- 下一篇文章: 京城最适合观鸟的风水宝地纪录片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