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华顶杜鹃始盛开。”地处千米高山的天台华顶云锦杜鹃因为每年的花期很迟,到5月才能完全盛开。不同于别处的映山红,那里的杜鹃树高5至6米,树龄在年至年之间。每株开花可达千余朵。花大如碗,大红、粉白、淡银、紫红,七彩缤纷、灿若云霞,漫山遍野,蔚为壮观。此人间胜境,万不可错过。

视频展示

天台云锦杜鹃属杜鹃花科,它以“苍干如松柏,花姿若牡丹”而成为多种杜鹃花中的佼佼者,需要“怀胎十月”才能盛开。它每株开花千朵,最年轻的岁,最年长的0岁。在飘渺的云雾中吸天地之灵气,花在云中开,云在花中绕,美不胜收,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它虽在云南、四川等地少有分布,但成片成林面积近亩,且树龄在年以上并形成古树群,则唯天台华顶山独有。

传说中,华顶杜鹃原是山上花神的眼泪化成。一位身穿红衣的花神一路踏青赏花来到华顶,这方神奇的土地令她流连忘返,离去时不禁流下依依不舍的泪水。她一路洒下的泪珠后来便化作了杜鹃树。来年春暖,这些杜鹃树便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特别提示:天台华顶云锦杜鹃最佳观赏期是每年的5月初—5月15日

华顶峰为浙江天台山主峰,位于县城北25公里,大巴车直达景点。景区面积7.5平方公里,为国家森林公园。主峰海拔米,四周群山向而拱之,层层相裹,状如百叶莲花,华顶正当花之顶,故名“华顶”。

这里云雾终年在峭崖洞间缭绕,或收息,或奔吐……,变幻莫测的云雾和绚丽多彩的花丛,构成了华顶峰上特有的云中花景。立身峰顶俯瞰,展现在眼前的是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花在云中开,雾在花间飘,云雾与花海交映成趣,真是一时一景,全无雷同之处。

天台山曾是徐霞客三次光临的地方,也是他游历的第一座名山,其中的两篇《游天台山日记》记录了天台行的一路风光美景。天台山素有古、幽、清、奇等特色,而华顶山下的霞客古道依山傍水,幽古深邃,水石交映,野趣横生,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野外徒步经典线路。

对于十里铁甲龙,近观只是近几年的事,以前都是从溪对面的公路上远看。三十五年前骑着自行车去里石门水库大坝,我就折服于这一带被徐霞客称为“石壁直上如劈”“悬崖盘列”的山崖。

如果光是直立的崖壁,家乡天台的很多地方都有,我的老家幸福水库就有百丈岩矗立在水中心呢,也很有特色。但是这样连成一排的山崖屏障,岩石裸露而峥嵘,虽然没有号称的十里,却也有四五里,县内找不出第二处来,足可用壮观二字来形容。更何况山崖前后犬牙交错,错落有致,崖壁上还遍布着高高低低形状不一的洞穴呢。

去过几次明岩以后,常以未去过寒岩为憾。二十五年前,同事相约,先骑自行车到平镇,再包了一辆三卡去寒岩。三卡从张家洞村顺着铁甲龙山脚的机耕路开到寒岩洞下,这样离铁甲龙又近了一步。寒岩洞因是唐代寒山子的隐居所而知名,顶高地阔,空间宏大,仿佛一个可容纳千人的大会堂,是铁甲龙中最大的洞穴。

午后,坐在寒岩夕照下的乱石顶上,阳光明媚,天空蔚蓝,疏雨散丝,我们享受着眼前青天落白雨的美景。抬头望天,太阳外竟有一圈灿烂的圆晕,内红外紫,呈光谱色。是因为青天落白雨,还是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印象中天空上无片云,能见着日晕,也算是有缘了。

对于山崖,总体看来,远观优于近看。但我还是想亲近铁甲龙,想近距离探访它,于是在五年前,我们还是有了悬崖脚下去和悬崖顶部回的一天驴行线路设想。但具体实施时,光悬崖脚下就差不多走了一天。

那时悬崖底下都是密集的藤萝和荆棘,步步艰难;而悬崖上那么多诱人的岩洞,又吸引着勇敢的人们想方设法去攀爬。对于铁甲龙,近看远比远观要精彩得多,远看之景仿佛只是造化为了吸引人们近观所做的一个广告而已。

现在的十里铁甲龙已然成为接受县外户外团队的一条经典的线路,路已经很明显,用我们常说的话那就是社会主义金光大道了,但也少了攀历艰辛带来的乐趣,何况还有一些爬上悬崖的藤萝被开路的村民砍断了根基枯死的状况呢。不过这样也好,毕竟我们走起来轻松多了,两三个小时就能走完全程,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欣赏。

通常走铁甲龙,把起点定在张家桐村,终点为寒岩洞。张家桐,这是“一个令吴冠中心动的地方”,吴老在这里流连忘返。这个“背靠山岩,建立在高低曲折地基上的古老山村,隐现于大岩石之间,入村,村里有巨石,池塘,棕榈,野藤……

处处入画,因为具备块面及点线之多样形式变化,且男女老幼相呼应,老牛,犊子随处走,生活气息十分浓厚……这个山村的美是真实的,旧和脏不能掩盖山村本质之美”。

我们这一次的线路就是这样安排的。在铁甲龙山崖脚下走,最惹人注意的是洞穴。这些洞穴,除了寒山子的隐居地寒岩洞略有一些人工痕迹之外,其他的所有洞穴至今仍然是纯天然的。徐霞客当年就注意到了悬崖中的洞穴,但徐霞客只到过寒岩洞和龙须洞等少数洞穴。

龙须洞的整个山洞像一口巨大的金钟,顶部离地达七八十米,底部近似圆形,直径二三十米。顶部有四五个石隙漏下亮光,像是夜空中出现的特大星辰,又像是天空漏了几个洞,等待着女娲娘娘炼五色石去补。更有长年不竭的泉水从顶端飘洒而下,极富想象力的人们称它为下垂的龙须,洞也因以得名。

前段时间,那些勇敢的人们从洞顶放下绳索,在这里玩上升和绳降,颇为刺激。由于长年泉水飘洒,底部中间低,有浅浅的积水,周围高,像一口相当坦平的锅。龙须洞是仅次于寒岩洞的一个大岩洞,而高度又远高于寒岩洞,形态也远比寒岩洞多姿多彩。洞口高大,洞右半中间离地二三十米处,又开了一个巨大的窗口,使得洞内并不阴暗。

这个巨大的窗口在洞内很难爬上去,但可以从洞外侧绕过去。站在这个窗口处,平视对面,几条弧线形的洞壁,组成耳蜗般的岩洞,润滑而柔和,可望而不可及,真希望手臂能加长百倍抚摸一下。

张家桐村后不上百米,有个金牛洞。不用说,这个是因象形而来的名字。站在从村子往山顶走的小道上朝左边的山崖上看,那山崖上有个洞,分成上下两层。这两层洞相隔的崖壁酷似一只牛头,嘴巴鼻子眼睛牛角,一样不缺;而岩体表面又略带金黄,老百姓的通俗称呼就这样来了。

进入洞里,会发现这个洞宽敞明亮,足可站得下上百号人。铁甲龙总体上呈南北走向,岩洞大多朝西。金牛洞也是朝西,往南北拉开,呈不规则形状,只有靠近北端处的外侧有石壁上下连接,使洞有了两个敞开的口。北端和中部两处可以攀爬上下,而北端更容易些。洞的南端有几个突起的石球,像是张开口时能看到的咽喉。这是下层。上一层南端与下一层竖直相连,手段好的或许能上,但我没见到有人上去过。

猫鱼洞的命名与金牛洞略有不同。从外部看,岩洞开了一大一小两个窗子。大“窗”不规则,游人最喜欢撑在“窗口”拍照了,而拍照者很有些“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味道。我们进到洞里,会发觉洞并不大,只能容下二三十人。

当你站在窗口上拍了照,离开窗口退到洞后壁,再朝窗口看,光线从窗外透进来,那小窗口酷似一条正往上游的鱼儿;而那大窗口就像一只偷腥的猫儿,正虎视眈眈地盯着眼前的鱼儿。原来所谓猫鱼,就是两个洞隙的光影。有人认为,猫乃修道者,鱼为诱惑体,挡得住诱惑就成佛,挡不住诱惑就成魔,于是又给它起了另一个名字叫佛魔洞。

铁甲龙上,大大小小的洞穴数不胜数。有一些洞穴其实是一条石缝。这些石缝中,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还是那些我们能够从其下穿过的。我们看着透过来的一线亮光,从一侧攀上去,然后从另一侧钻出来。这样的石缝都是一块几十米抑或上百米高的巨大的石头上端贴在山崖上形成的。

更多的洞穴在崖壁中间,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当初大概是猿猴的天地,已经进化了的我们只能望洞兴叹,现在只能是飞禽的乐园了。光是我们能进去的洞穴,就足有可观的了。而从洞里往外看到的光影,奇形怪状,颇多趣味。

这些光影,有的像一柄锋利的宝剑,有的像一个大肚的葫芦,有的像一串闪光的珍珠,不一而足。更让人兴奋的是,每一个洞口或洞中的窗口,也可成为一个向外的取景框,移几步,框中之景就变换了,真是兴味无穷。

近处的花草树木,远处的房屋田野,更远处的重峦叠嶂,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效果不同的美景,让人心动让人陶醉。而这一次,我就是因为不停地寻找这些洞穴的光影,并不停地以洞口或窗子为取景框而往外观看着美景,才掉了队。

凡以山岩取胜的景点,如张家界、三清山、雁荡山等,无不以岩石的象形来给景点取名。铁甲龙也有太多这样的各具形态的石头。最典型的是鹊桥,又叫旱石梁。徐霞客在游记中说:“循岩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

鹊桥的桥梁,长约五六米,宽约两米,高七八米,离地五六十米,高大宏伟。左边与鹊桥近在咫尺,有一个小山洞,上面有一根碗口粗的石梁,玲珑别致,被人们称为小鹊桥。其他像象鼻岩,将军岩,寒岩洞左右两边的守洞龟蛇,都极具形象。还有一处比较有意思的是被大家称为酒坛的岩石。

在两山崖的夹缝中,在上百米高的空中,悬垂下一块二三十米高的瓶形的长条巨石,左右两崖正好夹在瓶颈处,仿佛被什么神力给提着,稍不留神便会砸落下来。雁荡山观音洞中,站对位置,在洞里往外看,左侧的崖壁上有一个手指大的人形小岩突,被称为拇指观音。如果铁甲龙也能这样仔细观察,慢慢赏玩,那得花多少时间啊。

铁甲龙上的岩洞岩石多姿多彩,或许与其各处不同的岩质也有关系。可惜我岩石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微,只是觉得,四五里长的一带岩石,一段一段,纹理上有比较大的差异。有的纹理致密,表面光滑,看起来比重大比较沉。

而有的岩石中似乎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气孔,这些气孔组成各种不同的图案,让人遐想;而且有的还包着一个个恐龙蛋般的石蛋,许多人禁不住诱惑总想把它掏出来。还有几处的岩层表皮特别的松,稍一用力,就能掰下一块甚至一层。更有一处,岩石看起挺沉,但却是一层一层的,每层一二十厘米厚,自然分离,取下来就是天然的石板,可以直接拿来铺台阶。

铁甲龙陡立的岩石上爬满了藤萝。有的是从上直挂下来的,根在岩顶;有的长满一大片,仔细瞧,根又在中间的某一条裂缝里;而更多的藤萝还是脚踏实地,从下使尽吃奶的力气往上爬,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上百年,持之以恒,永不停歇,爬上十米二十米五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空,俯视着从它的脚下行走的人类,发出咯咯的欢乐笑声。

它们紧紧地贴着岩壁,细小的毛根与岩壁融为一体,仿佛就是岩体的一部分。每一条这样活着的根,你想把它从岩石中抠出来,那是非常困难的。它们仿佛就是山岩的经脉,是山的精魂。春夏时节,岩壁上挂着的葱葱郁郁的叶子,像是给岩石穿上了漂亮的绿衣。可惜的是,后岸农家乐兴起后,村民在开辟岩脚道路时,把一些藤萝的下端砍断,只留下那一些枯条挂在半空中,作最后的展示。

绵绵十里铁甲龙,虽然现在行走的人相当多,但基本处于原始状态,没有多少人工开发的痕迹。随着周围旅游事业的发展,不久的将来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开发要保护好植被,万不可再干像砍断藤萝那样的蠢事了。记得石梁景区开发时,连一棵小树都不轻易斫,这就对了。

这里的开发,我以为必须存有一定的野趣,不可建得如城市的公园。铁甲龙脚下的小道自然是要建的,但不可全是一无特色的游步道。岩洞或用绳梯或用铁梯或用木梯或用铆钉让有兴趣的人能上,也可建造一些岩降点、溜索点、攀岩点。

如果有资金,在山顶的各山冈之间连上吊桥(间或用些玻璃增加刺激),把山冈也连成一条线,前景就更可观的了。但愿到时仍是开放式的,不是圈地卖票,我辈再能来此赏玩,比今天更悠闲自在。

cross(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uanhuaa.com/djhpj/6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