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动物的理想国动物百科
新学期的森林营将继续为大家带来 好玩有趣的自然科普 今天给我们带来百科分享的是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的赵序茅博士 悄悄透露一下,今年夏天还会有 跟着赵博士去野外科考夏令营 有兴趣的孩子可以向森林老师预约报名哦 《人与动物的理想国》 文/赵序茅 看过《人猿泰山》的朋友都会记得:当年小泰山哇哇的哭声唤起了母猩猩卡娜的意,于是她顺着哭声蔓延爬上树木最顶端的小屋。娇憨可爱的小泰山,唤起了卡娜本性的母爱,她将小泰山带回家园。哥查拒绝卡娜将泰山留下,而卡娜与哥查几秒钟的对视中,卡娜的坚韧征服了哥查。从此注定了泰山在猩猩家族中生存的命运,他学会了猩猩生活的能力,在树干上滑行、在森林中奔跑等等。由于小泰山的与猩猩们的不同,显然不受到欢迎,而小泰山通过自己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不顾危险,努力的融合在了猩猩群中。人猿泰山,网络图片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虽然电影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其中展现的动物的感情、思考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对于后代的教育确是真实存在的。很多人不禁要问,那不是我们人类才拥有的能力吗? 长期以来,我们接受的教育是:人是所有生物中的王者,是最高级的动物,具有最高级的智慧,强大的适应能力,还有强大的改变环境能力。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们常常因为自己是人而骄傲,也常常以人不如动物来比喻耻辱,譬如,因某某行为猪狗不如,而感到很羞耻等。可是随着科学研究的开展,对动物研究的深入,人类开始低下高贵的头颅。 会使用工具一度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准。但近几十年来,人们陆续发现有些动物也会使用工具:大象有时用鼻子卷起树枝来为自己挠痒,并驱赶身上的小虫;猴子会将尖锐的棍子当矛使用;黑猩猩不仅会用石头来砸食坚果,还会拿木棍捕捉白蚁;鼹鼠在嘴唇前和牙齿后放一些刨木花来充当简单的面罩,以防将脏物吸入肺部…… 人和猿,网络绘画 有的人说思维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也会思考,比如它们在筑巢或垒窝的时候就会考虑得比较多。鸟在筑巢时就要搜索它能用得上的材料,在做这类工作时,鸟儿就在动脑筋。河狸在修水坝的时候会考虑怎样安放以及用泥土把这些材料粘合在一起时都在动脑子思考。有些种类的蜘蛛所垒的窝,除了有些思想的动物以外,是很少有什么动物能垒成的。事实说明动物会思考。 有的人说,劳动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按照这样推理,那么,蜜蜂的辛苦劳作就不是劳动了,这样的论断显然不符号实际。 有的人说社会的分工和合作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众所周知,蚂蚁就是分工和合作非常严密的社会性动物,与人类的分工合作没有多大分别;海豚的群居及共同御敌,与人类的建家立国,捍卫家园差别也不大。 又有的人又把目光转向感恩和教育,其实,人类很快又失望了。母鸟教育幼鸟飞翔,雄狮教育幼狮捕猎,教育性征与人类的教育具有共同的功能。有科学研究发现,动物与人除了上面的共性以外,还普遍存在情爱、关爱,甚至有的动物还具有见义勇为、公平、信用的性征。 人类历史是对动物的残害史? 再看看人类发展的历史。早期的人类与近亲与其他动物区别不大,整群地聚居在一起,赤身裸体没有害羞,进步以后才用树叶,用兽皮蔽体;没有房子,艰苦奋斗住进穴中,而后或居树上,或住进茅草棚;食物经常短缺,饥一顿饱一顿,经常因为没有食物而饿死,为了充饥也曾肉食同类,食谱中就有自己的爸爸或爷爷,异性不分辈份,不分亲疏,进行无序混交,到文明和礼制创立,人类才逐渐确立起伦理。人类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本身是动物、学习动物、摆脱动物、改造动植物,改造世界的历史。 人类渐渐强大起来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发生改变:用火、生火、制造工具、驯养动物、发展农业、顺应自然、改造自然……这样的历程任何动物都不具备。 于是《泰山归来》中的场景上演了:19世纪80年代,比利时国王二世需要一大笔钱来租借一支雇佣军帮助他统治刚果,以达到他贩卖黑奴和攫取矿藏取得巨额财富的目的。为此他派了手下罗姆去刚果寻找钻石。钻石在当地一个部落的手里,酋长要求罗姆用泰山交换这些钻石,因为泰山杀了酋长的儿子。 贪婪的人类,网络图片 这里反映得正是工业革命后人类对于自然肆无忌惮的掠夺,对于动物残酷地屠杀。人类的活动不停地改变着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矿山开采、开垦荒地、修筑水坝等,往往使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海岸发生巨大变化,使野生动物无家可居,导致它们大量灭绝。在世界范围内,生物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据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发表的调查材料,从万年前到现在,平均每50年有1种鸟类灭绝;最近的年中,平均每两年有1种鸟类灭绝;最近的年来,每年就要灭绝1种鸟类。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更快,在热带森林,平均每天至少灭绝1个物种。据估计,现在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到年,野生动物将减少15%~33%。 这些物种大多因人类的活动而灭绝,于是它们存在与否对人类有什么影响成为现代人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在我之前的讲座中也不只一次被问起,你们研究保护这些濒危动物意义何在? 保护动物,我们义不容辞! 那我就以生活在滇西北地区的滇金丝猴为例,说明下物种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滇金丝猴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它们生活在滇西北的高山暗针叶林中。其中,它们的主要食物是松萝。松罗是一种藻类和菌类共生体,它没有根,在原生地就挂在树杈或电线上,吸收一些雨露甚至空气中的潮气就能成活。松萝靠饮树汁为生,吸干一棵树的养分后,就会飘到另外一棵苍劲的树上。在寄生的过程中松萝得到了树的营养和力量,得到了关于生的可贵。云杉、冷杉在宠辱不动中已奄奄一息,甚而寿终正寝了。 生态系统内的每一个物种,都是环环相扣,没有一个物种可以强大到肆无忌惮。同样,也没有一个物种弱小到完全任人宰割。滇金丝猴是这里的关键种。它的食物正是寄生在冷杉树上的松萝。 滇金丝猴,朱平芬拍摄 松萝抑制冷杉的生长,松萝多了,甚至可将冷杉“窒息”而死,然而如果松萝少了,又会造成滇金丝猴的食物不足。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维持自身所需要的最低的食物需求,聪明的滇金丝猴知道如何控制松萝生长。它们在大范围的区域内活动,以保证自己既有足够的松萝吃,又可以控制松萝过分蔓延,防止松萝危害冷杉林。 在松萝、冷杉和滇金丝猴之间,滇金丝猴巧妙地发挥了自身的平衡作用,使得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冷杉—松萝—滇金丝猴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微妙的共生关系,其中任何一个角色的消失,都将影响系统中的生态衡。保护生物学更关心的是整个生态系统及其中分布的所有濒危物种。 此外,物种一旦灭绝,人类将永远失去了一个天然基因库,对一个国家乃至人类都是无可挽回的损失。多保存一个物种,就为人类后代多保存一份财富。蚌类、蟾蜍、蛇类、蜥蜴、食虫鸟类、猛禽和许多鼬科哺乳动物,能制约虫灾和鼠害的发生及其为害程度,从而提高农业、林业生产的收成。如果对这些动物进行过度捕杀,势必使害虫、害鼠的数量增加,这将迫使人们大量使用化学药剂,而化学药剂严重污染环境,非经食物链最后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直接损害人体的健康。 由此,物种灭绝问题转为生态系统的崩溃,于是物种的保护回归到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上。如果人类因为滥杀生物导致自己毁灭,那是人类过于愚蠢、活该倒霉。如果人类通过保护其它物种使自己得以延续,这就很聪明、很高瞻远瞩。 松萝,赵序茅拍摄 反过来说地球上其实没有哪个物种是“不可或缺”的。有些物种消失后其地位立刻被取代了,有些会波及到其他物种,只有很少数的物种一旦绝灭可能会引发生态系统大范围的崩盘。但是,崩盘了也不是世界末日,几千万年过后,一切又都会重头再来。地球是很脆弱,很容易被打得鼻青脸肿,比如发生在大约2.5亿年前的绝灭事件杀死了海洋中大约96%的物种;但是地球又很顽强,不管多惨都能恢复回来,之后仅仅过了0万年,物种多样性就超过了绝灭之前的水平。类似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多次。换成生态学术语,就是“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地球整体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弱、但恢复力稳定性很强。”坦率地说,只要太阳系的结构维持不变,我想象不出任何方法能把地球生命打成万劫不复;就连核弹也不能保证消灭所有无脊椎动物。 既然如此,为何我们还有保护现存的物种。原因很明确,地球经受得起生态系统的崩盘,人类可是受不起。虽然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每次都恢复了,但每次陪葬的物种数目却不计其数。不要说生态系统崩盘了,脆弱的人类经济体系连海平面上升几十厘米都招架不住,这让地球历史上动辄上百米的海平面变化情何以堪。 由此,似乎可以导出一个结论:我们保护物种、保护生态,不是像口号里宣传的那样是为了地球,而根本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地球其实根本不在乎我们怎么闹腾,它有的是时间来恢复;可我们等不及。就算人类没在灾变中直接陪葬,等地球恢复完了人也该没了。 动物灭绝了还会有其他物种产生,但是人类灭绝了就不会重演,地球再来一次,就不一定会有人来。保护动物,维持现状,就是维持人类持久的生存。 原文刊登于《新知》 作者介绍:赵序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80后新锐科普作家。硕士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师从马鸣研究员从事鸟类研究。博士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师从李明研究员从事灵长类研究。著有《西域寻金雕》《雪豹下天山》《乌鲁木齐野鸟趣话》等多部科普图书,其中《西域寻金雕》获得第五届梁希科普奖一等奖。赵博士的书籍推荐 01 《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 1.媲美《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水知道答案》的著作!2.50余种动物详细解读,余幅精美大图,揭示动物性情,昭示人性秘密。3.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团队发声,真实数据和记录突出颠覆性观点。 棕熊会埋葬死去的同类?螳螂食夫并不是普遍现象?滇金丝猴阿姨行为,携带死婴行为?大熊猫是多夫多妻制?杜鹃寄生的原因? 如果纠缠于人性与动物的区别,可谓剪不断、理还乱。不妨换个角度——从动物的角度探讨人性的答案。便一下子豁然开朗,从复杂变为简单。动物也会使用工具,会合作分工,会思考,也有感情,几乎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在动物身上找到答案。 全书从求偶策略、婚配制度、亲本抚育、合作利它四个角度出发,展开动物与人性的思考,解开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探寻,同时也想让更多的人关爱野生动物,明白生态文明的尺度在于人和动物之间的距离。 作者:赵序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从事中国濒危动物的研究保护工作。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专业文章10余篇,科普文章余篇。已出版《西域寻金雕》《雪豹下天山》《鸟国:动物学者的自然笔记》《神雕迷踪》《野性生肖》等多部科普作品。其中《西域寻金雕》获得第五届梁希科普奖一等奖,《鸟国:动物学者的自然笔记》被上海教委推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资料。热衷于青少年科普教育,在中国科技馆和各学校开办科普讲座余场次,受到广泛好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uanhuaa.com/djhpj/2127.html
- 上一篇文章: 听妈妈说故事杜鹃鸟
- 下一篇文章: 啥子我们大郫县只有豆瓣最新郫都区真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