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发布诗人王十二诗集王十二绝句三
北京扁平疣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210119/8604573.html 新书发布 日前,安徽池州90后青年诗人王十二首部诗集《王十二绝句三百首》由团结出版社公开出版。收录作者从年到年十年间创作的一千首绝句中精选出的三百首七言绝句,分“春秋令”“花鸟笺”“云游记”“鱼雁书”“秋浦歌”“流水账”六卷。 作者简介 王十二,男,年出生,安徽池州人。本名王良才,字无用,号齐山居士。人称三病:诗魔、书癖、石痴。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理事、池州市秋浦诗社社长。诗词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中华辞赋》《中国文艺家》《中国汉诗》《长白山诗词》《东坡赤壁诗词》《诗词月刊》《安徽吟坛》《西部文学》《安徽文学》《现代青年》等刊,多次在全国性诗词比赛中获奖。 序:旋律与声律 ——《王十二绝句三百首》序 王十二原名王良才,原是池州学院艺术系10级音乐学的学生,其时我正是艺术系主任。毕业前夕的一天,行政秘书刘昉老师跟我说:“主任,音乐学专业有一位同学与众不同,他学的虽说是钢琴专业,但他的古体诗写得非常好。你不是诗人吗?我哪天让他带些诗来拜见你,你给看看,他有没有发展前途。”这个说法让我很好奇,学西洋乐器的年轻学生,还会写旧体诗歌? 过了几天,刘老师拿来了几张纸,上面大约有几十首七绝。我略一翻阅,就觉得这个同学有很好的基础,格律基本没有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诗的路子很纯正,意象选择很有特色,音节流畅,节奏鲜明,作者似乎读过不少古人的作品。这让我真的对他刮目相看了,因为在学校,即使在中文系,我也很少能遇到会写出这样较好旧体诗的学生。 又过了几天,刘老师兴冲冲地领来一个小伙子,个子高高的,有些腼腆。我让他坐在我办公桌边的沙发上,跟他攀谈起来。我问他是哪里人。 他答道:“我就是贵池人,家住在车站附近。” 我赞许地说:“你的诗,刘老师带给我看了,写得确实不错。怎么会爱好这个呢?” 他说:“自己从小学喜欢读古诗,也就学着写了,我经常一个人琢磨诗歌的句子。” 我鼓励他道:“这个是好事情。你这个年纪,能写出这样的诗来,是相当不错了。你既然写诗,又是本地人,我来介绍你加入池州市杏花村诗社吧。参加他们的活动,这样会有更大的提高。杏花村诗社的社长尹文汉教授,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我来把你介绍给他。” 后来,我真的跟尹教授说起此事,把王良才的联系方式给了他。文汉教授对学生一向很关爱,尤其是会写诗的同学。我因为只是他们诗社的顾问,并不是每次都参加他们的活动,所以不太了解后来良才在诗社的活动,何况不久他就毕业离校了。 几年后,我才了解到,王良才毕业后自己创业,开了一家琴行。他的妻子就是他音乐学班上的同学。一对音乐新人走上服务社会的就业之道,这是个不错的选择。 自那次跟文汉说过以后,他们取得了联系,王良才就加入了杏花村诗社。作为社里最年轻的诗人,他积极热情。诗社领导也很器重他,不过几年时间,已将他引导到诗社秘书长岗位了。我与他见面的机会也就多起来。 第一届“杜牧诗歌奖”的评选,我是最终的评委之一。当时读到一组七绝,觉得每一首都很有韵味。比如《三台夕照》:“独上三台兴不孤,西山云彩幻成图。我今不管人间事,一点斜阳看到无。”最后这句“一点斜阳看到无”,语虽平淡,兴致极佳,更兼自然天成,不是等闲之语。因为是匿名评选,便力推此作为一等奖,也得到另外几位评委的赞成。后来一公布,方知是良才之作。 当今时代,爱好旧体诗歌的人有很多,诗社的会员就有不少。其实大家完全是凭爱好走到一起,有的人并没有多少时间琢磨“诗艺”这个东西。每次活动收集起来的诗作,好诗并不多。将良才的诗和这些年过半百的其他会员们的作品放在一起来看,他的诗是上乘的。为什么如此年轻、也未必读过多少诗学著作的他能写出这样清新有味的诗来呢?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过:“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话本是针对江西诗派“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的缺点而提出的批评,但却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写好诗,不一定非要有高深的思想,不一定非要“读书破万卷”,也不一定非得“作诗宜多识字”。要想把诗写好的第一要素是你的味趣要高,若能满目诗情,任是什么材料,都可以成为作诗的备料。 可以说,唐代的“三李”,都是属于这一类。人们称他们为天才,并不为过。李白少年时代便能出口成章,而不必等到他游遍天下;李贺从小一直沉溺于自己的想象世界里,对社会缺乏深刻的体验与认知,所以钱钟书说他的诗缺乏“世道人心”;李商隐也是“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李商隐《无题》),他的许多无题诗都是为了表达种种难以名状的情感与伤感。这种志趣与能力,大多生来如此。 所以我想,良才能够从小爱上旧体诗,是这种诗体之美与他的兴趣取得了共鸣。他高考选择了音乐学专业,多少与这种审美心理结构有关。音乐的旋律与诗歌的声律其实是相通的。中国的诗歌从产生的第一天开始,就与音乐形成了二位一体的关系,无论诗三百与楚辞,还是乐府诗和永明体,到唐代格律诗,再到宋词、元曲,无不是以求声律之完美,而欲达旋律之和谐。 良才作为一个青年学生,能将现实的音乐学与理想的声律学融于一心,这是当今这个物质时代少有的现象。从现实层面看,这或许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于其志趣的角度观之,则是一种必然的契合。这本诗集,就是最好的明证。 良才诗之特点是,自然天成,想象奇特;既富旋律,又合声律,是一棵难得的好苗子。然而,虽说人生阅历与读书境界不必都是写出好诗的必然前奏,但若以老杜为楷模,历经磨难仍然不忘家国情怀,读书万卷自然下笔如有神助,那其实才是最高层次的“别材”“别趣”也。良才还年轻,要走的路还很漫长,要读的书还很浩繁。若能在不灭诗趣的引导下,潜入社会,畅游书海,则必将使旋律更深沉,让声律更铿锵。吾其有待,则不厌其久也。 诗曰: 一卷清歌彻夜看,纸间因何有梦残。 若逢此去多风雨,便作无题行路难。 年5月20日 槐下 槐下,原名纪永贵,安徽贵池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池州学院教授,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曾任池州学院艺术系主任和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现为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跋:《王十二绝句三百首》跋 王十二郎良材,贵池人,予之乡党后学也。少而好古,雅而爱咏。及至生计自谋,其志不移。每喜绝句,颇入幽趣,尝以“杏花村十二咏”首夺杜牧诗歌奖。槐下公目之曰“别材”。 夫诗所贵者,性灵也。性灵者,真情所以出焉。然时事每艰,人心不古。岁月飘忽,性灵不居。是则果以何言以教天下?其必曰:性灵不昧。 十二郎自言,十年所作,尽一饮一啄,感由心发,信心而言,寄口于腕。虽粗鄙尤不忍弃。予略观手稿,洵为膺服。其诗如:穿竹过林一径斜,炊烟三两见人家。湖田雨后蛙声滑,跌倒秋风野草花。(杂记其六)一月都无两日晴,白云难产黑云生。天空分娩人间苦,半是风声半雨声。(久雨)睡眼昏沉门不开,风寒雪急冷楼台。城中近日多防备,生怕逢人武汉来。(庚子年初)皆斯人斯时斯事,赤子之心宛然,不著文字而风流自现,诚所谓“我口搜吟我所思,情怀落脚正当时。”(自况诗其七) 或曰诗至宋而致理。此亦未尽然。盖诗不可尽以时代论。可以分论者,真也伪也。“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随园诗话》)有物之理,不言自明。无情之理,虽存无趣。要在格物致知,情有独钟。如是我闻:杏花看我到三月,我看杏花是一生。总被吹开又吹落,春风才是最无情。(杏花村赏杏之八)海上秋来白发新,瓶中偶遇一枝春。他生借我都为客,偏看花时是主人。(海上看花)十二年前上九华,杜鹃声里杜鹃花。如今再到九华上,十二年前上九华。(花台看花)诗思逼仄往返,而落笔处未见得半个古人。非性灵中人不能至此,非生活中人不能辨此。 “我腹肥来诗腹消,风流难见沈郎腰。若然读句人能瘦,不看唐朝看宋朝。”(自况诗其二)十二郎得宋人笔力既厚,与世俯仰,唯不失一个“情”字,比之牙慧附庸、日售万言之汹汹网诗,正不可以道里计。此秋浦一脉,斯文偶存者也。 噫,予不见好古者久矣。唯如王十二者,予固乐而好之,是为跋。 朴园老人 识于辛丑年四月初九 孙英,男,一九五九年生。自号翠微散人、朴园老人。医生,九三学社社员。研习古典诗词四十余年,教授国学门生一百余人。曾在全国性诗词大赛中担任评委、编委。现为杏花村诗社顾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uanhuaa.com/djhpj/10491.html
- 上一篇文章: 恭城三江乡板栗源村棋盘界的天然风光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