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文学第期,陈天壮我的母
北京雀斑专治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10304/8714638.html 编者语: 文友陈天壮老师,他出身于农民家庭,所写的回忆录《我的母亲》,记叙了她母亲一生的经历,为了家庭,勤俭持家,吃苦耐劳,默默地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是天下无数农村人可爱母亲的缩影。作者在叙述中,对母亲的充满了深情,表现了自己的一份孝心,文章写得感人。 “百善孝为先”父母是天下最亲的人,为了子女和儿孙的成长和成才,倾尽自己的心血和力量。这一份恩情,真的比山高,比海深。作为子女理当懂得感恩和孝敬。因此,作者的这篇文章具有普世的教育意义,他本人的孝心和孝意,值得朋友们学习。借此机会,希望文友们也想想自己的父母,写一点作品描写和记叙自己的父母生前光辉的事迹,赞颂他们的高尚品质等,以激励后人将孝道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 文川山人 、10、16 我的母亲(回忆录) 陈天壮 (作者的母亲) 龙岩市东南方有个美丽的乡镇——永福镇,这里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是中国著名的花木之乡。我的母亲就出生在永福集镇中心附近的吕坊村。我的母亲叫吕春英,农历年4月1日出生于吕坊村普通农民家庭,上有兄长吕友昆一人。我的外祖父早逝,外祖母四十余岁守寡拉扯一对儿女长大。我母亲未曾进过学堂(但她的祖父是闻名乡里的秀才)。母亲十八虚岁那年经族亲介绍嫁到同镇和丰村香山自然村(离集镇约十公里)同龄人我的父亲陈加湧为妻。母亲嫁到香山村的下半年,正是农村实行土地改革的一九五O年。由于我的祖父置有二十余亩土地,划分家庭成份自然被划为“四类分子”之列。可想而知,我母亲婚后的生活定是十分艰难的。自从我懂事起,母亲给我的印象是勤劳节俭,慈祥善良,尊老爱幼,忍辱负重,具有广大农村妇女朴素真诚的良好品性。二解放后至改革开放以前的近二三十年,母亲不仅要参加生产队劳动——插秧,耘草,辟田坎,上山割草(农忙时耕牛食料),下田割稻等四季农活,回到家里还要背着孩子煮饭炒菜,喂猪养鸡,缝洗衣服等繁杂家务。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一天到晚都在忙着,几乎没闲暇时间来休息。每逢赶集日,是社员统一休息日,然母亲更忙更累。不是忙于经管生产队分给每人三厘的种菜地(俗称自由地),就是上山砍柴,斫苦笋竹,拔虎须藤,摘粽叶,采山茶叶,挖野菜,折花竹笋等山中物品。当时乡下村民要想把这些山货卖岀去,就得肩挑货物步行,翻山越岭到十几公里外的镇上去卖。挑重担赶山路是十分辛苦的,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感悟不到其中的劳累和痛楚的滋味。最让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是母亲上山拔虎须藤(做藤椅的材料)的历险记。 这一次母亲独自一人上山抜虎须藤,差点连命都要丢了。那一天,母亲到村尾双合溪边上陡峭的山崖瀑布边拔虎须藤,不小心脚一滑,人从悬崖瀑布边滚落到悬崖瀑布下昏死过去。等到天快黑时,她才苏醒过来,挣扎着一瘸一拐走了回来。回到家后,母亲告诉我上述的情形,她噙着泪痛苦地说“今天差点摔死,回不来了……”我那时大约十一、二岁,仔细一看,母亲浑身是血,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头上还有几个鸡蛋大的肿包……见此情形,我禁不住泪流满面。母亲还说:“要是我今天摔死在瀑布下,大家找都找不到……还有你和弟弟要怎么办呢?”……现在回想此事还是胆颤心惊!那时,我父亲长期向生产小队“包副业”(即每月向生产队上缴规定的钱额买工分),外出游走四方做木匠。父亲解放前初中毕业。性格爽朗,是个乐天派的人。一年到头难得回来一两趟。俗话说:“脚迈出村外,不管家里活”。家里的奶奶、我以及小我十一岁的弟弟饮食起居全靠母亲一人照料。要是那次母亲真出现意外,丢下奶奶、我和弟弟,后果都不敢想像……好在苍天有眼,好心人命不该绝。三斗转星移,苍海桑田。一九七九年,农村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土地实行包产到户,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村民逐步能吃饱穿暖。 一九八O年,我出来工作后,全家日子便过得舒坦些。但母亲还是勤劳不减,闲不住。弟弟成家后,母亲一天到晚帮忙种菜种花,做家务。 等到弟弟两个孩子要到镇中心小学读书时,为了照顾孙女孙子饮食起居,我母亲便从老家香山搬到镇上我的老房子那边住。母亲除了照顾两个孙女孙子外,有空便到我在集镇上新建的楼房帮忙做家务,看店铺(我爱人于一九八八年至二O一二年曾经营过水泥、汽柴油销售,五交化建材销售)。母亲即使空闲一点,也要帮忙整理店里的货物,是我爱人做生意的得力助手。真可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母亲不仅勤劳,而且十分节俭。农业学大寨的集体化时代,由于老家海拔高达八九百米,土地较贫瘠,粮食产量低。每年每人口粮仅分得二、三百斤。同村人大都粮食不够吃,青黄不接时常到土地比较肥沃的官田乡,华安县找亲戚朋友借粮度饥荒。可我母亲节俭持家巧安排,一般比较少向亲戚朋友借粮食。况且一个妇道人家也不便岀远门借粮。童年时代,三餐稀粥难见饭粒,多掺合野菜,或芋头,或马铃薯,或地瓜丝……逢年过节,难得吃上一顿干饭和一丁点猪肉。印象最深的是,曾经有连续四五个月没猪油煮菜(那时乡下猪油是唯一的食用油),更谈不上吃上一块肉。真是“三月不知肉味”呀! 正因为母亲节俭,长计划短安排,艰辛的童年,苦涩的青少年总算熬过去。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比较富足了,母亲还是非常节俭。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耄耋之年的母亲,近二十年她在镇上帮人家剥茭白壳,帮茶叶店挑茶叶梗等杂活赚了一些钱,以及我和弟弟给父母的生活费的节余,还有逢年过节大家给她的红包,陆续寄存在我爱人那儿总共壹万捌仟元(她交代我把这些钱留给子孙做“手尾”,我已按母亲生前口头遗嘱照办)。存钱虽不多,但每一角,每一分钱是老母亲血汗换来的,节衣缩食省下的……我觉得母亲非常伟大,有如巍巍昆仑,是我心中永远仰望的高耸入云的丰碑。四母亲做事手脚勤快麻利,责任心强。干起活来一丝不苟,效率很高。她做事有个习惯:当天的事当天完成,绝不拖到第二天。母亲这种良好的处事行为和做事风格,耳濡目染,也影响着我的成长和品行的形成。母亲宽厚仁慈,任劳任怨,孝敬公婆,疼爱孩子,与邻居和睦相处,热心帮助别人。常有子女较多的邻居上我家借米下锅。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永福镇上的人经常把永福的特产挑到华安去买,又再把华安的特产挑回永福集镇上去卖。老家香山的地理位置刚好在永福集镇与华安集镇的必经路上。一些挑货人路过香山天将黑,便经常有人到我老家借宿。那个年代虽然生活拮据,但我母亲还是尽心尽力好饭好菜热情款待这些过路人。在我童年、青少年的记忆中,经常有人到华安采购龙眼、番石榴等热带水果回永福卖,路过香山天黑了便到我老家借宿,还有官田乡西坑,和坑山民到永福卖猪肉天黑回不去的也会来我老家借宿,永福集镇下乡阉猪阉鸡的,镇上的人到乡下收购山货的,或到香山山上寻找山货的,都会来借宿……那时候,母亲经常对我说,出门人不容易,他们挑担过岭很辛苦。山高路陡天又黑,走远路肚子又饿。人家来借宿也是万不得已……一个农村妇女,如此善良体贴他人,同情他人,体谅他人忧乐,实属不易。母亲这种慈悲心在我幼小的心灵已播下善良的种子,影响着我的成长,影响着我的为人处事……五去年4月14日(农历3月22日)晚上约九点左右,母亲站在老家大门边想看看我的弟弟陈天国去永福集镇办事是否回来,不小心脚被门坎绊了一下,摔倒在地上,导致左髋关节股骨头粗隆处骨折。医院骨科医治(用钢钉固定术)。四个月后扶着扶椅能走十多米远。这种良好的恢复状态只持续十来天。有一天,我们扶她下床想让她走几步,可是站不稳,不敢迈步。几天下来情况都是这样。后来只能躺在床上休息。去年母亲八十八岁,原本就有轻度脑痴呆,摔倒住院治疗回家后,脑痴呆愈加严重。我暗暗思忖:是否脑痴呆影响到她不懂迈步?母亲摔倒治疗后躺在床上约躺了一年又四个多月。由于缺乏运动,肌肉萎缩非常厉害。体重由原有的壹佰弍拾多斤减至约六七十斤。由于身体逐渐衰弱,不幸于二O二一年九月九日(农历8月3日)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九岁。 母亲的一生是平凡的,她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母亲的一生又是不平凡的一生。从集镇嫁到乡下,不久又逢解放土改,其夫成为“四类分子”子弟,饱受生活磨难:历经土改风暴,六O年大困难三年饥荒,文革十年动乱……但母亲坚强不屈,百折不挠与命运抗争,忍辱负重,砥砺前行,含辛茹苦把我和弟弟养育长大,培养成人。母亲的养育之恩比天高,胜海深!妈妈,我永远爱您!永远怀念您!您是伟大的母亲!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您的精神将与日月长存,与山河同在,永远激励我们奋然前行,不负韶华,走向远方! 七律:一月思亲 辞世慈闱卅日长,瑤宫乐土可祺祥?虔心哀恋托明月,明月痴情伴圣娘?食饮起居能适应,出行交往自担当?人间天界两相隔,是否频收几炷香? 作者简介: 陈天壮,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长期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曾在CN级及省、地、市报刊杂志、网刊发表过小说、诗歌、论文等作品。偶有获奖。诗观:用心写诗,用诗写心。 《杜鹃花文学》征稿说明 《杜鹃花文学》是“紫云山文友群”期刊中的对外期刊(公益性网络纯文学期刊、无稿酬),面向全国,是大容量(万字)、大时空、大文化(包含各类纯文学作品)的文学期刊,坚持党的“双百”文艺方针,“二为”方向,文友群的“两个全面”(全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全面地发展和繁荣文学)办刊宗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文学性,追求大气、高雅、高质量,刊载各类体裁和风格文学作品,欢迎全国各地文友们投稿: 登上《杜鹃花文学》平台,展现人生亮丽才华! 一、稿件要求: 作品必须属于原创,拒绝在其他微刊、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uanhuaa.com/csdjh/10383.html
- 上一篇文章: 畅游大湾区99,深圳包餐纯玩一天,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