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博弈偷天换日的杜鹃大佬和它的倒霉邻居
清晨,走进植被茂密的林地,恍若漫游在深邃的海洋中一般,远处沉稳的林涛声像是地球宏大的呼吸,若有若无,又无时无刻不在撩动着你的心弦。终于,这长久的沉寂被一声清亮的鸣叫打破,仿佛拉开了巨大的幕布,欢快如流水的各种鸟鸣逐渐汇成一股洪流,浸透着晨光的音符在林地上空跳跃着,让你应接不暇。想要在这百十种声音里分辨出某一种鸟,是一件令人感到束手无策的事,而想要在隐蔽的树丛里凭着身影认出它们更是难上加难。眼花缭乱之间,你也许会看到这样一幅奇异的景象——一只全身遍布深色斑纹的大鸟蹲匐在树枝上,张开“血盆大口”向一只纤小的鸟儿乞食——不要过于惊诧,这只大鸟也许就是著名的巣寄生鸟类之一,杜鹃。 八声杜鹃与“义亲”长尾缝叶莺,杜鹃的“受害者”们多是莺类 巣寄生行为(Broodparasite)主要出现一些昆虫、鱼类和鸟类上,其中,以鸟类尤其是杜鹃的“鸠占鹊巢”最为著名。鸟类的巢寄生又分为种内巣寄生和种间巣寄生,顾名思义,前者是指鸟类将卵产在同类巢中由其代替孵育的行为,比如鹊鸭;而后者是指有寄生行为的鸟类在繁殖期将自己的卵产在其它鸟类的巢中、并由异种养父母代替孵化和养育的一种繁殖策略,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生而不养”。我们总以为所有的鹃类都是巣寄生的能手,实际上,并非所有鹃类都应该被冠以寄生之名,在鹃形目杜鹃科已知的一百多种杜鹃里,只有不足半数具有寄生习性。纵观全球,已知会“寄巢生子”的种间巣寄生鸟类除了东半球的杜鹃,还有美洲分布的数种牛鹂、南美洲的黑头鸭,非洲和亚洲的十几种响蜜鴷、以及非洲的一些维达雀和寄生织雀等。它们有着异曲同工的寄生策略,在自然界异彩纷呈的动物竞争与进化中,为这幅生动的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自力更生”的绿嘴地鹃,它们会独立孵育后代 古有脍炙人口的“杜鹃啼血猿哀鸣”,也有人尽皆知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难怪一提到“寄巢生子”这样的词眼,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千百年来与人类文化息息相关的杜鹃鸟。事实上,“寄巢生子”一词正是源自古人的观察结论,杜甫《杜鹃行》言:“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同时,杜甫也对杜鹃在其他鸟类面前的“飞扬跋扈”做了生动的描写:“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 而真实的情况通常并没有这么夸张,当杜鹃在别家产卵时,不会真的完全如诗篇所言的“大摇大摆”,如入无人之境。大多数情况下,杜鹃都在绞尽脑汁地盘算如何才能偷偷摸摸下一个蛋且能不被屋主人发现——否则自己的卵搞不好将惨遭“驱逐出境”。在残酷的自然选择压力下,它们进化出了各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寄生策略,以获得最高的寄生成功率。多数寄生性杜鹃可以根据宿主巢里卵的不同颜色,而产出颜色花纹乃至大小都与之相近的卵,以便将自己的卵与宿主的卵混淆;宿主鸟类识别自己卵的能力越强,杜鹃在该巢内产出的卵与宿主的卵相似度越高,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除此以外,它们在其它鸟类的巢中产卵时,蛋壳通常会比较厚——也许是为了防止被寄主认出后无情打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杜鹃的产卵间隔会根据找到合适产卵时机的时间而调整,而非像多数鸟类那样,拥有相对固定的产卵时间间隔;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与多数鸟类产卵需要耗费数分钟不同,杜鹃在伺机产卵时花费的时间竟然仅需要短短数秒,这一做法无疑大大降低了被宿主发现的几率。 四窝苇莺蛋,每窝都有一个混进去的杜鹃卵wiki 当然,也不是所有偷梁换柱的鸟都会做贼心虚,杜甫诗中的“霸凌”行为也偶有发生。有时,杜鹃在发现合适的宿主后,会与伴侣联手行动。此时雄鸟在宿主巢前不断挑衅,将正在孵卵育雏的宿主鸟类引出巢穴,这时雌鸟趁着几秒的空当,完成产卵;雌性杜鹃有时甚至会直接当着宿主的面捣毁其巢穴,杀掉幼鸟,在光明正大产下自己的卵后仍不肯离去,而是在附近监视巡逻,一旦宿主将自己的蛋破坏掉,它袭击这个巢的频次就会增加。对杜鹃这套行为的解释有几个假说——在惨遭寄生的鸟儿失去自己孵育一半的卵雏后,只好重新产卵,这就给寄生者创造了下一个寄生的机会,这样一来,寄生者的后代便可以与宿主的后代同步甚至更早出生,以免受到排挤;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叫做“黑手党假说”,寄生者利用袭击巢穴的方法威胁寄主,“如果你不愿意给我抚养后代,那我就要让你一个都养不活”,覆巢之下无完卵,宿主只好委曲求全,至少自己还有可能保住几个后代。 褐头牛鹂将卵产在东菲比霸鹟的巢内 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不仅成年杜鹃会有诸多利于后代生存的行为,连刚孵出的幼鸟也会本能地争夺更多资源。在一部分种类中,雏鸟会出现“拱卵”或“拱雏”的行为,例如国内常见的大杜鹃。这类行为是指杜鹃幼鸟在出生后,会将别的卵或幼鸟从巢中推下去,以独占养父母的食物供给。也不是所有寄生者的幼鸟都会采用这种类似“赶尽杀绝”的方法,譬如凤头鹃和噪鹃,则会与同窝雏鸟和平共处,但它们会利用其自身叫声洪亮和张得更大的嘴和颜色更鲜艳的口腔优势,来吸引养父母喂给自己更多食物——某些寄生雏鸟的口腔长有特殊的凸起,这些凸起能刺激养父母更多地给它投食。有观察显示,在喜鹊巢里,凤头鹃雏鸟每小时得到的食物甚至可以达到喜鹊雏鸟的十倍。但是由于养父母的觅食速度和食物数量有限,它们的亲生子女往往会挨饿,甚至在幼年阶段就被饿死,其结果仍是食物被寄生者的雏鸟独占或占据大部分。 虽然寄生行为本身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一种体现,但寄生鸟类的行为无疑会对宿主鸟类个体的繁殖产生绝对不利的影响。因此,双方千万年来的“军备竞赛”从未停止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被寄生的宿主也会进化出一套“反寄生行为”,也叫反适应行为。感受到潜在威胁的宿主鸟儿会把自己的巢筑在更隐蔽的地方,或者在繁殖季对出现在领域周围的杜鹃等寄生性鸟类表现出明显的警惕性,胆大的种类还会主动驱赶这些盯上自己巢穴的不速之客;有些宿主甚至被迫进化出了比一般鸟类高出一筹的鸟卵或幼鸟鉴别能力,能够将不属于自己的卵扔掉,或者在雏鸟破壳后拒绝抚养不属于自己的血脉;还有一种更绝情的方法,是在明知自己的巢内有寄生卵,却又无法辨别的情况下,在原本正在孵化的巢上悄悄加筑一层,成为新巢,将以前的卵弃置不顾,重新产卵。这样一来,由于杜鹃以为自己仍有卵在其巢中,就降低了这窝卵被再次盯上的几率,颇有一丝“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意味。 噪鹃与黑领椋鸟wiki 尽管许多人对鸟类巣寄生的态度仍然是鄙夷和反对,认为寄生行为是不道德的损人利己和不劳而获,但这实在是对野生动物加了太厚的滤镜。诚然,人们自食其力是社会道德所推崇的,但是,用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自然界的动物行为,带着情感去评论它们的生存策略,显然是过于苛责和无意义。基因是自私的,在生存和繁衍即为最高法则的荒野,努力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和传播后代才是至上的目标。更何况,寄生者与宿主经过千万年的磨合切磋,在没有人类活动干预的前提下,双方早已达到了种群数量的最佳平衡状态,自然淘汰法则下,万类霜天竞自由。 文/飞雪渡尘 扫描下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uanhuaa.com/csdjh/10345.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岭新闻漠河五月芳菲盛北极杜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