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最好 http://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暮春时节,浙江省庆元县黄田镇龙头山杜鹃花盛开。一片片杜鹃花簇拥在山头,艳红似火,绵延不绝。越往高处走,杜鹃花开得越盛,形成了一片红艳艳的花海。

↑年4月24日拍摄的浙江省庆元县黄田镇龙头山杜鹃花海。(无人机拍摄)CICPHOTO/吴春平摄

↑年4月24日拍摄的浙江省庆元县黄田镇龙头山杜鹃花海。(无人机拍摄)CICPHOTO/吴春平摄

↑年4月24日拍摄的浙江省庆元县黄田镇龙头山杜鹃花海。(无人机拍摄)CICPHOTO/吴春平摄

↑年4月24日,游客在浙江省庆元县黄田镇龙头山上赏花游玩。CICPHOTO/吴春平摄

↑年4月24日,游客在浙江省庆元县黄田镇龙头山上赏花游玩。CICPHOTO/吴春平摄

另讯:

说到浙江丽水,人们一定会想那古堰画乡、九龙湿地等秀丽山水,以及热情好客的畲族乡情,令人流连忘返的远不只这些,青山绿水孕育出的食材,烹调出的菜肴,不但能尝到美味,还能品出历史文化,每道菜都是一个故事!

1、稀卤螟脯

这是一道当地家喻户晓的名菜,“螟脯”是丽水方言,就是指墨鱼干。这道菜卤汁稠浓、滋味醇和、口感微辣、营养丰富,只一道菜就可从中品尝出山与海的味道,舀一勺放进嘴里,口感层次分明,鱿鱼的韧、冬笋的鲜、马蹄的脆,以及胡椒粉冲入鼻腔的快感。

相传明嘉庆年间,倭人不断侵袭大明沿海诸省作乱,史称倭寇侵华。而明军战斗力低下无法正面对抗倭寇。自古“越”地就有习武好斗习俗,且民风彪悍。戚继光向浙闽总督胡宗宪请求罢免旧兵,入浙江义乌、处州募集四千戚继家军主力部队抗击倭寇。

戚家军军士为剿灭倭寇转战沿海戍边。皆因远离故土思乡心切、水土不服积累成疾。戚继光将军、卢镗将军、俞大猷将军对此一筹莫展之时。卢镗将军偶然发现发现戚家军处州籍军士中有携带山中干货解思乡情。只因人多料少,戚继光将军命士卒用地瓜粉和山货做一道菜羹,让处州军士食用以解思乡之意。俞大猷将军觉得海鲜更能增加菜羹的鲜美,便加入开洋螟蜅。做成海鲜菜羹犒劳处州军士。

一份乡愁,一碗稀卤。处州军士在喝完海鲜菜羹后,恢复气力奋勇抗倭。只因为海鲜菜羹,稀如粥,又有螟蜅做提鲜,故称“稀卤螟蜅”,后因推广选用鱿鱼做料,也就成了我们现在处州名菜“稀卤鱿鱼”。这一道思乡的菜!感谢麻雀尚膳提供实景。

2、莲都泡精肉

土生土长的莲都人对泡精肉情有独钟,经常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上,或者和朋友去野餐也会拎上一袋。在外读书的莲都学子回校前也总会带上满满一袋泡精肉和室友分享这属于莲都的味道。

南宋理宗年间,丽水状员蔡仲龙被授端明殿学士,任屯田郎官。此时南宋已是风雨飘摇,民生苦难。这年秋冬时节蔡仲龙回丽水曳岭脚村省亲。他目睹故乡百姓生活苦难心中叹息。用膳时佣人端上一碗香气扑鼻、色泽金黄条索状的食物,入口一尝香酥鲜嫩,忙问是何物?佣人说“泡精肉”。蔡仲龙问:百姓生活苦难,我怎能食奢侈之物?佣人答:实不相瞒,我知老爷俭朴,我是用老南瓜切条拖面油炸成的。蔡仲龙听后叹道:有一天丽水老百姓都有泡精肉吃就好了……

3、笋衣铺蛋

这是地道的农家菜,在民间也是餐桌上常见的一道菜,它的食材十分简单,主要是由冬笋和鸡蛋制作而成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干香菇和干虾仁,显得更加丰富。汤浓纯鲜,营养丰富,是一道老少皆宜的菜肴。

元朝未年,群雄争霸。朱元璋在金华被陈友谅的队伍打的落花流水,还差点丢了性命,就逃到丽水投奔刘伯温。这时丽水一带是刘伯温的地盘,子弟兵有好几千。面对落魄的朱元璋,吃饭时烧了一碗笋衣上面放了一只荷包蛋。

朱元璋不愧为一代枭雄,他将蛋用筷子捣碎和笋衣拌在一起说:“伯温之意我岂不懂,放心,得了天下我不会独享,我们有福同享!”此后,刘伯温助朱元璋打下江山,朱元璋却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用现在的话说,土豪不可信啊!

4、年味猪头

猪头每个部位都是道美味佳肴,腮帮子上的瘦肉口感韧而不柴,咸香四溢,猪耳朵的肉皮不软骨不硬,吃起来就特别脆。汪曾祺小说《晚饭后的故事》,开篇就是:京剧导演郭庆春就着一碟猪耳朵喝了二两酒,咬着一条顶花带刺的黄瓜吃了半斤过了凉水的麻酱面……可见也是道妥妥的下酒菜。

明朝仁宗初年,一户神秘的人家悄悄地落户丽水碧湖下南山。腊月总要买猪头腌制晒干,过年蒸煮香飘四邻。邻人奇而探访,方知此户人家郑姓,为郑成功后人。三宝太监怎会有后人?原来太监可收养子,这户人家的太公当年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随从,为人忠实机敏,被郑和收为养子随姓。下西洋千山万水,船上吃的肉是腌制的,所以有了一手腌肉的手艺。

三宝太监临终对养子透露了朱棣派他下西洋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失踪的先皇朱允炆,而且有了线索,此事并未报朱棣。他让养子远走他乡,消声匿迹。所以郑姓一家来到下南山。现在改朝换代,危险过去,安家落户,就把腌肉的手艺传了下来。那为什么要腌猪头呢?因为当年碧湖一带猪头肉比较便宜,谁料歪打正着,丽水多了一道美味。

5、碧湖卤鸭:

此菜入口化渣,卤汁味浓郁的碧湖卤鸭老幼皆宜,不像烤鸭的油腻,不像板鸭的咸涩。卤鸭咸中带甜、酱红味醇、香嫩可口、色泽诱人,肉质鲜嫩香甜,吃完后满嘴卤香,让人回味无穷。

传说碧湖原来叫天鹅湖。天鹅仙子常下凡来湖里沐浴。其中最美丽的一位仙子爱上了湖边的农家后生才郎。这惹得湖里黑龙嫉妒,腾起乌云喷着黑水向才郎和天鹅仙子追来,欲置他们于死地。才郎举起弹弓射伤恶龙左眼,恶龙负痛用毒水喷向他们,才郎和仙子化作两块相拥的岩石,就是现在联城瓯江边的两块巨石。后来,善良的碧湖百姓每年将鸭子卤熟扔进湖里,意即鸭子就是天鹅,让恶龙不要加害小两口。碧湖卤鸭就由此而来。

6、古堰小鲜

生活在瓯江边的居民,大多都掌握了娴熟的捕鱼技术,“古堰小鲜”的原材料瓯江溪鱼,是渔民每天从瓯江里打捞上来的,绝对的鲜美。

清未明初,军阀纷起,民不聊生。丽水双荫溪交汇处有个小镇叫大港头。镇对面的堰头村有个单身渔民叫老五,每天在双荫溪打了鱼到镇上卖。大鱼好卖,但每天都要为卖不掉的小鱼发愁。一天来了一位温州口音的妇女买走了他全部小鱼,还问有没有小虾?都可卖给她,之后老五天天把小鱼小虾卖给这位妇女。一来二去两人熟稔了。

老五了解了女子的身世。她是温州人随丈夫将海鲜贩到青田,丽水,大港头瓯江沿岸码头叫卖。前年发大水,船翻夫亡,她从此流落小镇。她在镇上开了家小酒馆,用温州人的烧法小鱼配小虾,味道异常鲜美,深受过往客商喜欢。老五喜欢温州女人聪慧勤快,温州女人喜欢老五憨厚本份,两人成了家,在镇上开了家“古堰鲜味馆”,生活美满幸福,人丁兴旺,现在大港头还有后人。

7、老姜走地鸡

自然散养土鸡,以田间昆虫为食物,五谷杂粮与野菜补充营养。每天飞奔“锻炼”使得走地鸡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浓郁香醇。经常在林里跑的走地鸡,绝对是鸡中的健身选手!鸡肉和脂肪的比例刚刚好,吃起来就一个嫩字!再加上老姜,滋味辛甜。喝一口汤暖意就流遍全身,特别适合冬天。

上世纪初,反清同盟会兴起,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一日,丽水大尤街一应姓大户人家来了一位神秘客人,面色苍白,气短而促。原来是同盟会联络员,找应老板筹集革命款项。应老板见其面色有异请了生生堂的中医唐医师为其把脉。唐医师世代中医,医术高深。认为寒凉入肺致痨,那个时候痨病是要命的!遂开出药方以土鸡、猪脚入药,老姜大量,配上十多味药膳煎煮。经一段时间调理联络员身体日见好转,后辞去。此方后流传坊间,成了丽水美味。

8、山珍豆腐丸

豆腐丸以豆腐和猪瘦肉为主料,将豆腐搅成糊状裹上肉丁,煮好后的豆腐丸玲珑剔透,在底汤的衬托下,更是如白玉脂般,食材间的颜色搭配和谐。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温州状元王十朋因力主抗战,荐用张浚、刘锜遭主和派排挤离临安归里经处州(丽水),因友人盛情邀请,又因此地山水形胜,先贤留名,便也乐得放浪形骸,一洗郁闷。一日在丽阳门见一老妪卖豆腐丸,便立足吃了一碗,虽豆香但鲜味欠足。他见老婆婆年迈心生恻隐说:何不加入香菇,虾皮做成山海之味?后山海豆腐丸如然流传开来,老婆婆在丽阳门头也有了门脸,专卖山海豆腐丸过上好日子。据说那门额还是王十朋写的。

9、山泉黄牛腱

喝山泉的长大的黄牛,大大满足了都市人对健康食材的追求。一片片薄厚适中的黄牛腱,纹路清晰,肥瘦均匀,没有丝毫多余的油脂,鲜美到没话说。

康熙年间,“三藩之乱”尚可喜的叛军攻入浙西南,祸及丽水,官军与叛军久战不果。百姓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知府刘珽玑心生郁闷。一日下属来报:清晨在丽阳涧有金牛饮水,红光冲天,为大吉兆。刘知府初将信将疑,后几日连续接报,甚至有百姓引他去勘察了丽阳涧边的牛蹄印,始信。此时又传来官军告捷消息,刘知府仰天大笑:天助大清!丽阳涧,金牛涧啊!

不久三藩之乱平定,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迎来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后有丽水王氏在太平坊开了一家“丽阳金牛馆”专卖黄牛腱,美味传世。

10、处州白莲盅

处州白莲已有百年历史,颗粒饱满,肉棉味甘,吃起来清甜香溢。入口绵密轻软,莲子酥糯而不腻,汤微黄清澈。加上皇菊,口味更佳的清香,是一道滋阴补润的佳品。

南宋乾道三年,范成大到处州做知府,见瓯江东去隔断了丽水百姓江南江北的交通,只能靠木船摆渡。遇到洪涝只能望江兴叹。范成大亲自带领能工巧匠在小水门外造浮桥。用船七十二只,连续架梁三十六节。用粗铁链连成一体。从此瓯江南北有了桥梁通道,成为瓯江上的一道景观。通桥那天范成大亲自写下《平政桥记》有南岸父老为范成大奉上一碗羹汤犒劳,范成大一看碗内颗颗果实如玉,清香扑鼻,尝之甘甜软糯,问何物?答:莲子羹!范成大道:处州白莲羹,一盅神气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清水秀的丽水,原生态的食材,纯天然的美食,到丽水,怎能不品尝“莲都十大碗”!

丽金民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uanhuaa.com/djhxj/9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