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news.html

  毛主席曾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可见一支强大的军队对于一个国家和政党来说有多么重要。作为一支优秀的军队和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新四军有着强大的核心部门和核心力量,引领着新四军勇往直前,那就是机要科。而提到机要科,人们总会想起机要科中的一位女机要员——毛维青。

年冬,毛维青和机要科的战友在新四军造的“便民桥”上合影(右二为毛维青)。

  机要部门隶属于司令部,主要负责安全和保密工作。机要科既要做好涉密文件管理,也要认真完成机要文件及传真电报的阅办。而在当时的军部机要科,对机要员来说除了要学会机要技术,还要加强政治思想学习。军部要求机要员做到“门紧、手紧、脚紧、嘴紧”。对自己的密码本,要比自己的生命更爱护,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能让密码本落入敌手。

女性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柔弱、内敛的。然而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她们却毅然选择了脱下红装,拿起钢枪,走上战场,将家国的重担抗上脊梁。

  年春,毛维青和他的哥哥毛中玉随上海煤业救护队奔赴抗日前线,来到皖南参加新四军,编入教导营第八队学习,于16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成绩优异的她被安排到军部速记班,结业后被分配到军部机要科,在项英身边工作,从此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秋,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面对英美拉拢、日军诱降,蒋介石认为这是反共的大好时机,随即要求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江北。在这场北移途中,蒋介石制造了皖南事变。而在这前夕,为了照顾女同志,军部就已计划让毛维青等女同志先伪装往上海转苏北,但她们却坚持留下来继续担任译电工作。

  年1月6日,皖南事变爆发。而在这激烈的战斗中,我们的女机要员完全不顾自身安危,镇定地收发电报,用电台保持与党中央的联系。当部队推到石井坑进行守备时,毛维青遵照叶挺军长的指示向党中央发出了最后一份电报:部队将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流尽最后一滴血。随后将电台和密码本毁灭。

  皖南事变后,毛维青被押送至江西上饶集中营,在狱中她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威逼利诱始终不屈不挠,充分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品格。而后,她历经艰辛逃回上海找到党组织。在经受了枪林弹雨的洗礼之后,她成了当时机要员中唯一幸存的女兵。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老百姓们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每天都担惊受怕,子弹、硝烟和废墟似乎就是生活的背景照片。现如今,我们只在电视上、老一辈的口中才听到过关于那个黑暗年代的只言片语,它似乎就这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后代所淡忘了。可是,历史真的就这么翻篇了吗?那些静静躺着的陈列在博物馆里的黑白照片,那些静静矗立着,见证了战争硝烟的一座座老房子,都在无声地提醒着我们,那些鲜血淋漓的往事……   新中国成立后,毛维青始终心系泾县情牵云岭,多次重返军部,一直把云岭视为她的第二个故乡。青山埋忠骨,绿水挽忠魂。年清明期间,毛维青最后一次回访泾县,来到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祭奠昔日的战友,而那时她已经97岁!4月3日,在哥哥的墓碑前,毛维青老人凝视着墓碑上的照片,早已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她颤颤巍巍地举起手为自己的哥哥献上最真挚的军礼。“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虽然当时的毛维青听力与表达能力都已经大不如从前,但是唱起军歌却依然铿锵有力。她说:“这首歌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离开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时,毛维青对着皖南烈士纪念碑注视了很久,久久不愿离开。

  她一次一次的来到云岭,仿佛每次到云岭,到那个她生活了三年的地方走上一走,就能看到为自己革命路上指明方向的良师;就能看到那些曾经和她一起在操场扛起枪训练的战友;就能看到和她一起在小阁楼里聊儿女心思的姐妹。尽管自己在云岭只待了三年,但是这里长眠着自己的老战友们,这里对她有着不一样的情愫和意义。

  年1月3日,毛维青与世长辞,享年99岁。毛维青同志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民族解放事业,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服务。在抗日斗争中,毛维青同志是一位英勇无畏的女战士,而在文艺生活中,毛维青同志也多才多艺,尤为钟情画杜鹃花。在创作中,她将自己对战友们的思念之情融入到一幅幅画作当中。一幅画作,一抹嫣红,就宛如一副英烈的笑脸。而如今,英烈们早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终将记住:那些年,杜鹃花开,鲜红满天。以毛维青同志为代表的新四军女兵化作一朵朵杜鹃花,将无私奉献、勇往直前的精神绚丽绽放,永不凋零。

责编:王怡文

审核:丁雨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uanhuaa.com/djhxj/10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