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花动一山春色
我国临床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39.net/disease/a_5464419.html□王石良很少有一个节日,像清明节这样特别:慎终追远,缅怀先人,这是一个悲伤的日子;风清景明,踏青放歌,这是一个轻盈的日子。几番朗日酥雨交替,终于驱走了冬天的萧索冷清。骀荡春风吹来了鸟鸣,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条,吹开了杜鹃花,一年的韬光养晦换来了清明节的缤纷烂漫。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蕊靠着蕊,瓣贴着瓣,密密匝匝,美不胜收。徜徉在一片无边无际红色的花海里,人们心旌摇动,胸口鼓动着春天的气息。德国诗人保罗·策兰走过一片桑林时,“听到”桑叶“喊出它最稚嫩的声音”。走过清明节的原野和山岗,你也可以听到杜鹃花开的声音。一叶知秋,一花知春,每一朵杜鹃花,都收藏着一个冬天的童话。那些天,我们自觉不自觉地会想起一些人一些事。于是我们准备了鲜花、米酒、清明馃,带上孩子,前往故乡的后山,祭奠先人。我心安处是故乡。时间会冲淡一切,幸好有清明节,帮助我们留住记忆,记住人生的来路。离不开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我们奔波在楼房与楼房之间、街道与街道之间,坚定而疲惫地寻找着自己的位置。有时,我们以为已经和那片熟悉的土地切断了联系。谢谢清明节,又把我们带回那里祭奠,献花,培土,种树,仰望头顶上的每一朵流云。原来我们并不绝望,我们还有一片血脉之地可以投奔。清明时节雨纷纷,不是雨滴,是泪滴,是思念,是深深的缅怀,是感恩生命的一场仪式。清明到,植树忙。满地杨柳绿如烟,画出清明四月天。这样的日子里,父亲、大哥他们就挥舞柴刀,砍下一段段柳枝,插在河边路边。柳树生命力可强了,当年种下,当年成活,来年即绿树成荫。清明到,放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其实这样的场景又何必到古诗里找。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江滨公园、双塔公园、蜜蜂广场,到处可以看见一个个奔跑的身影,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这些快乐的孩子就是一只只迎风飞翔的风筝。清明到,采艾草。离清明节还有七八天,母亲就提着篮子去地里剪艾草了。新鲜的艾草带着昨夜里急雨的气息,带着湿漉漉的泥土的膻味,带着山野乡间的质朴。洗净,烧熟,捣烂,加入米粉,揉捏成团,包入菜馅,拿到蒸笼或饭甑里蒸。不一会儿,稻米和艾草的芳香就充满了房子的角角落落,又从大门小门和窗户飘散开去,缭绕在左邻右舍的门前、窗口,留住了行人的脚步:“好香啊!什么东西?哦,清明馃!”用三根手指头撮着,轻轻送入嘴里,咬一口,满口香。软糯中带一点青涩,青涩中带一点温和,温和中带着绵长的记忆——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的记忆,甚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记忆。时光流逝,只有清明馃的香味没有被带走。一点一点,渗入了我们的灵魂。当我们的味觉渐被味精鸡精红烧肉麻痹,再也吃不到那股曾经让我们热泪盈眶的味道时,来,尝一口清明馃吧!正考虑怎么给文章作结的时候,接到儿子的电话,说今年清明节可能又回不来了。儿子在苏州工作,年纪轻,又是党员,自当忙碌在疫情防控工作的最前线。儿子已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为人父母的我们除了思念惦记,只能多说些安慰鼓励的话,多寄几个他爱吃的粽子和清明馃了。清明馃连着家乡和他乡的心跳。王石良,衢州市作协会员,江山市政协文史委特聘委员。作品曾发表于《散文百家》《浙江作家》《钱江晚报》等报刊。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uanhuaa.com/djhpj/13591.html
- 上一篇文章: 晨起推窗月满庭,无声滋草木,忽闻树上鸟鸣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