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文为作者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温州旅游体验师郑明晓:字愚之,号云溪山人,喜欢山水与旅行,自云“心与山俱寂,鸟与林同欢。人生本平淡,流水自涓涓。”

童年时就听大人说瑞安圣井庙里的井水,神奇无比,喝了能使人健康聪明,成年后,还知道圣井山有座石殿,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升级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明节过后的第一个周末,本想去大罗山看杜鹃花,恰好那天上午内弟来我家,谈起杜鹃花的话题,内弟说现在圣井山上杜鹃花开了,问我和妻去不去。妻连忙说去,于是三人便乘兴自驾前往。车上高速,从平阳坑下,不久驶入圣井山。我们上午出发的晚,到目的地已是中午了,停好车,找了家农家乐,吃过午饭便上山了。

圣井山的杜鹃开在海拔多米的山冈及山坡上,景区入口沿阶两侧种有晚樱和桂花树,晚樱正盛开。行到大利亭,两道岔开,左往石殿,右往杜鹃花海。

往右走,路上见零星杜鹃花杂在草木间,过璟昌禅寺,便可看见满山满坡的杜鹃花,杜鹃都为映山红,一丛一丛,高高低低,红红的连成一片,映红了整个山坡,抬头看,杜鹃花海与蓝天白云连成一片。拾级而上,花更繁茂,花径游人你来我往,花丛中人花合影,人面杜鹃相映红。我流连于花径,陶醉不已。站在高处俯瞰,红红的杜鹃花下面是城乡田野,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对岸的山头山坡上青绿中隐约着映山红,这里几丛,那里几片,不是怎么分明。花海中有一半的杜鹃已经盛开,还有一半的杜鹃半初或初开,离整个杜鹃花海最盛开尚有十日左右。我从小生活在山区,对杜鹃花早司空见惯了,小时候每到清明,杜鹃花开,常到山上去采摘,有时还吃几片杜鹃花瓣,至于杜鹃花的味儿,已经记不清楚,只记得像吃野果一样把嘴唇吃得紫紫的。杜鹃花的品种很多,花色众多,红粉蓝白皆有。杜鹃花的花树,我看到过最高是三清山的千年杜鹃,山人三清山千年杜鹃诗:“树生千载已不易,花活千年应入仙。待到山花烂漫季,还来一睹绝尘颜。”最矮小是在太白山的太白山杜鹃,矮矮的连成一片,有如花毯。

子规啼血是人们最熟知不过的典故,《史书-蜀王本纪》,言蜀王望帝(或曰杜宇)禅位后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历代诗词不凡咏杜鹃的名诗,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杜鹃花诗写的最多的是白居易,同时他也是我国有史可查最早栽培杜鹃花的人,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江城上佐闲无事,山下劚得厅前栽”。

看罢杜鹃花海,移步至石殿。圣井山石殿又称许府圣庙,传说为许真君炼丹成仙处,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现存为明万历至清光绪年间所筑,为浙南历史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构建筑群,由山门、石坊、前殿、正殿和左右厢房组成,分布在一条东西向纵轴线上,左右对称。石殿初属道观,明万历时,半为佛家禅林。殿内保存多方记载温、瑞宋、明时期百姓到此“求雨”碑刻,记录多次大旱时间及灾情,留下珍贵的史料。殿宇的梁、柱、檩、斗拱、山墙、屋面及殿内陈设之案、床、凳等均用石料打制和雕刻而成,浮雕精美,不用一木一砖一瓦。

“圣井”在石像神案下,井水清澈甘冽,常年不盈不涸,当地人视为神明,常有信众来此烧香祭拜之后,回去时盛井水自用或赠送亲朋好友。圣井山后山顶有玉皇塔,塔尖露于翠林之上。

作者其他游记:《云溪山人游记合集》《永昌堡怀古》

郑明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uanhuaa.com/djhpj/11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