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43981.html

井冈山:杜鹃花开

写在毛主席诞辰周年

朋友,你可曾登临过雄奇秀美的井冈山?你可曾踏上过壮怀激烈的红土地?它是那般的令人向往留恋,又是那般的令人梦绕魂牵!

井冈山,山林碧绿;绿荫千秋;红土地,历史火红,红育万代。

初到井冈山,就像掉进了茂密的林海,抬眼望去,漫山遍野尽是绿色。绿得流油,绿得耀眼,绿得心醉……

90多年前,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会师起,红色就成了井冈山的底色,也成了井冈人的底色。他们一代代弘扬着井冈山精神,正在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井冈山,这是红军会师的地方,是英雄战斗的地方,一踏上这片英雄鲜血染红的神圣土地,大家的心情立时就不一样了,显得格外激动,就像一种魂在牵着一样,把心引到了同一个地方。不知是谁开头唱了几句红色歌曲,大家恍然明白,接唱、合唱、一路串唱起来:“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这个群体唱出的歌声是发自内心的真切,是从心底里迸发出的所向披靡的吼声,一时间,嘹亮的歌声响彻在这片神圣土地的上空,唤醒了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随歌声追忆着当年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动人故事,仿佛听到了黄洋界的隆隆跑声和红军将士前赴后继的脚步声……

在井冈山,见到宣讲井冈山精神第一人的毛秉华老人,聆听了他讲井冈山的故事。老人不愧是“宣讲井冈山精神第一人”,讲起井冈山精神来如数家珍。毛老说:“年以前,没有几个人知道天底下有座井冈山,自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这里后,井冈山精神开始驰名中外,不断发扬光大,许多革命先辈吟诗作赋赞美井冈山:董必武称它为‘革命摇篮地’,谢觉哉称它为‘中国第一山’,林伯渠颂扬为‘井冈树旗帜’,郭沫若赞美为‘革命母胎盘’……”毛老还向我们介绍了井冈山的来历:因在殷周时期实行井田制,这里分布着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5个“井”,后来,就把“井”演变成了村庄。年9月底,毛委员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到达井冈山,先后在三湾、龙市、茅坪等开辟革命根据地,历时两年零四个多月。听了毛老的介绍,我们参观这个“革命摇篮地”时,仔细品味着它丰富的内涵。

江治华烈士的孙女江满凤是井冈山景区一名普通的保洁员,她每天一边打扫景区,一边为游客义务演唱井冈山老歌。正是经她的传唱,感动了无数人的《红军阿哥慢慢走》,才得以完整保存,后来成为电视剧《井冈山》的配乐。井冈山的儿女,以这样的方式,让先辈们的故事不断流传。

岁月悠悠,朱毛会师的历史名扬四海;黄洋界上的炮声震撼山河;红军挑粮的樵径历历在目;五大哨口的工事依然留存。随导游沿盘山公路一路前行,临近黄洋界时,大伙即兴朗诵毛主席诗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一会儿工夫就登上了举世闻名的黄洋界,这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天然屏障,登高处抬头一望,只见朱老总题写的“黄洋界”三个大字金光闪闪,黄洋界哨口上的纪念碑赫然在目,这是为了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由朱老总题写了“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碑文上这样写道: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黄洋界的要塞上修筑工事,驻扎部队,使它成为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五大哨口之一。

年5月,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写下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一句,正是当年黄洋界保卫战险恶情景的写照。站在多米的高山之颠,油然而生出居高临下之感,顿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遐想,眼观地形,心却惊叹当年红军将领英明决策。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大气磅礴,大门外是用一小砵一小砵鲜花拼成的党旗、国旗、军旗,顺着高高的石梯层层向上,蔚为壮观。参观的队伍排得很长很长,有学生,有军人,有职工,有散客。旁边的一个旅行团,全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很多都是拄着拐杖来的。 

丰富的革命文物,厚重的历史积淀,通过现代化的布展手段,将我们带回到九十年前的红色摇篮。形象的实景展现,催旺了我们心中那永远不灭的熊熊火焰———当年的星星之火,早已燃遍了神州大地。

黄洋界是要去的,因为伟人早下了定论,那诗词是最好的旅游广告了。黄洋界海拔不是太高,米,但峰峦叠嶂,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为当时一处险要哨口。载入历史的事件,是红军曾用两个连的兵力,击退国民党四个团的进攻,一门刚修好的迫击炮派上了用场,现在那里是游人拍照留影的好地方。一段崎岖的小路,是朱、毛和军民挑粮故事的景点,据说也成为在此学习者的体能训练课。

黄洋界因为伟人早下了定论,那诗词是最好的旅游广告了。黄洋界海拔不是太高,米,但峰峦叠嶂,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为当时一处险要哨口。

“进农家门、帮农家困、结农家亲”的军民鱼水之情,至今仍在井冈山传扬。年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亲手创建了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防务处。这个机构,正是如今的井冈山人武部的前身。

值得一提的是井冈山十里杜鹃长廊,再次以红遍万山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像这样团簇、密集而热烈的红,除了杜鹃花之外,很少有别的山花可以展现。

如同肆意开放的杜鹃花一样,井冈山的红,从来都不是一种点缀,而是始终充盈着视野,占据着脑海。吃红米饭,饮红米酒,唱红色歌,看红色景……红色,是井冈山90年来一直未变的主色调。

在井冈山茅坪乡坝上村,毛泽东曾在这里居住,至今留有旧居。“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啰咳,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啰咳啰咳……”杜鹃花节第一天,一群来自南昌的游客,穿着红军军装,围站在坝上村一户农家的圆桌前,高唱老歌。三曲歌毕,大家整齐坐下,吃起了红军套餐。这是坝上村推出的“红军的一天”游的一部分,这让很多游客大呼过瘾,又深受教育。依靠红色旅游的创新模式,村里的群众户均增收两万多元。贫困户吴云月说,去年暑假的红色旅游高峰期,她家光靠红军餐,收入就有1万多元。而就在几年前,这个只有多人的村庄,虽然拥有好几处红色旅游资源,但村里的房屋破旧、道路失修,都不具备对外营业的条件。

90年前,井冈山的乡亲们用摆脱赤贫后收获的粮食,支援红军;如今的井冈山,八方资源反哺老区,老区群众艰苦奋斗,数万贫困户已经实现脱贫。年初,江西省政府决定,批准井冈山市脱贫退出。这是年国务院扶贫办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由国家层面做出的脱贫退出的认定。

  井冈山杜鹃花节,至今已有9届。前不久,在井冈山会师地龙市镇,一场文艺演出拉开了今年杜鹃花节的序幕。远道而来的游客,扶老携幼的居民,又一次被红色旋律所感染。井冈山的杜鹃盛景和百年故事,早已汇合成一个意象,难舍难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uanhuaa.com/djhhq/7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