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赴ldquo王的盛宴rdqu
近日,省博物馆正在举行“王的盛宴——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出土文物展。3月31日,贵阳晚报小记者团组织了近60名小记者和家长赶到省博物馆。一进展厅,聂老师告诉小记者们:“在各种书籍中,向来认为中原一带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核心,我们的大西南,一直被认为是偏远蛮荒之地,直到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发掘,才引起了世人的震惊!它的凸目金面具等器具,居然和古埃及和玛雅文明近似!而四千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一带,就已经和中原一带一样,进入了农耕文明,有了大型的部落和社会,在三千多年前就建立了古蜀国。其实我们西南地区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有各的精彩。” 贵州的文明王妍睿花溪实验一小四年级 在我的印象中,贵州的古代一直是个“南蛮之地”,也就是说贵州人都很野蛮,但是在去贵州省博物馆参加了“王的盛宴”,再通过聂老师的讲解,我改变了对贵州的看法。 司马仪在《史记》中就已经有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我一直对这句话不理解,通过查找我知道了是什么意思:“西南夷计算君长的时候要以十为计算单位,在西南夷当中,夜郎所拥有的势力是最大的。”这句话中的夜郎就是现在的贵州。并且从商代开始,西南地区就出现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在老师的讲解下,我认识了许多青铜器,有敞口饰鸟人双耳釜啦、带钩、铜马车等。我较感兴趣的是羊角钟,我心想这绝对是装饰品,因为,谁会把那么精致的钟拿来用啊?果然,猜得准。我心里暗暗高兴。哦,对了,你们知道青铜器怎么做吗?让我告诉大家吧,古人很聪明,他们拿木头去做了一些模具,然后将铜水和其他金属水浇了进去,等铜水干了,就把它取出来,这样,一个精美的青铜器就做成了。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改变了对贵州的偏见,因为贵州也是有历史和文化积淀的。 走进失落的青铜时代胡若飞黔灵小学五(1)班 3月31日我参加了小记者团组织的活动,去贵州省博物馆探访我们大西南失落的青铜时代,“王的盛宴”。在老师的安排和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王的盛宴”展厅,这里介绍的是西南国的几个国家:有夜郎国、古巴国、古蜀国、古滇国等。 聂老师最先介绍夜郎国,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在西南地区夜郎国是最大的,创立于秦汉时期,由少数民族彝族和白族建立的。 接着聂老师又介绍了古蜀国,蜀国不止拥有单独一个王朝,在秦灭蜀国之前,蜀国分别由蚕从氏、柏灌氏、鱼凫氏、开明氏诸族统领。开明五世之前,蜀国的都城建于广都樊乡(即今天的双流县)。到了开明九世建都于新都。开明十二世时“五丁力士”开辟了石牛道,打通了从蜀至秦的信道。 最后聂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古滇国,古滇国是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史入朝。于是汉武帝赐给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其后史料无滇国记载。 接着聂老师又带领我们大家一一参观,在这里我最惊奇的是那个戴金色面具的青铜头像,还有青铜神树、太阳神鸟等,简直就是鬼斧神工、独一无二历史见证。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大西南青铜时代的历史知识,感谢小记者团让我们在这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真的是受益匪浅! 青铜知识周后旺省府路小学三(6)班 铜,大家一定不陌生,但是青铜大家认识吗?3月31日,我跟随晚报小记者团在省博物馆就知道了青铜。 青铜从字面意思来看是青色的铜,但青铜是铜烧化了以后,在融化了的铜里加入铅或锡就成了青铜。这样的青铜比铜更硬,不容易生锈,生锈变绿色。 你们已经大概知道青铜是什么了吧?接下来我来让你们看看青铜做的东西吧! 在古代,西南地区其实也挺发达。比如四川的巴蜀文化,发掘出来的三星堆遗址就证明了这点,以及云南的滇王遗址、广西百越王遗址等,对于我们贵州来说,当时的夜郎王国是西南最大的一个国家。在这些大西南遗址上,都发掘出许多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有敞口大双耳釜,以及威武的大鼎、铜鸟、铜虎、牛虎铜案、戴金面罩铜人像,还有巨大的铜鼓,以及秀气的铜镜、可烤火炭的铜炉等。 铜器的原意也代表一些字,如豆、鼎、釜、钘、铏等等。这都表明我们西南地区也是非常的发达了。 王的盛宴周后相省府路小学三(6)班
3月31日,我和其他小记者一起,赴省博物馆品尝“王的盛宴”。 一开始,聂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小记者的知识,然后参观“王的盛宴”为主题的大西南古代青铜做的青铜器。在“王的盛宴”,我先知道了贵州在古代是和中原没有多大差别,也挺发达。从古至今四川平原土地都很肥沃,人们也很富足。 贵州古代是夜郎国,在当时也是挺大的。“夜郎自大”是当时人们不了解夜郎国,其实在战国时代,夜郎国也算一个大国,只是古代交通不便。在贵州的赫章可乐遗址,发掘出大量夜郎铜器,有铜勺、铜鼓、铜釜、铜炉等。 神奇之旅 邵懿卓黄家井小学四(1)班 3月31日,我们小记者团不畏寒冷的天气来到了贵州省博物馆。从外观上来看,贵州省博物馆就是棕色而古典的,但是从里面看,贵州省博物馆五彩缤纷,就像一个大魔方而展现四方。 我一进去就看到一层又一层的步行电梯,十分壮观。过了一会儿,我们就进入了负一层的七号展厅。展厅内有许多文物,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我最喜欢的就是“夜郎自大”和“外星人”这两个故事了。 汉武帝元狩元年,博望侯出使西域归来,对汉武帝说他在大夏,曾看到巴蜀出土的布锦,据当地人讲是从身毒国带来的。于是,汉武帝命令王然于、柏世昌、吕越等人去西南地区寻找通往身毒国的道路。 汉使到达滇国,滇王问:“汉朝与我国相比,哪国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国国王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此文被司马迁写进《史记》之中,沦为后人笑谈。夜郎背负“自大”之名两千余年。 在夜郎国鼎盛期间,制造了许多面具,这些面具不像人的模样,但与埃及和玛雅面具几乎一样,由此人们怀疑是外星人教夜郎国人制造的。 这次贵州省博物馆的神奇之旅就到此结束,收获满满。 走进青铜时代胡曦尹北师大贵阳附小一(1)班 3月31日上午,我又一次参加贵阳晚报小记者活动,走进贵州省博物馆,参观西南地区文化主题展览“王的盛宴”。 这是一个全面综合展示西南地区青铜文化的展览,这次展览一共展出了余件青铜器精品,其中一级文物就有50余件。 我们在聂老师的带领下,听着介绍,看着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都不禁赞叹:哇,好美啊!当我知道这些稀有的文物都是咱们西南地区独有的文化时,一种骄傲与自豪油然而生。在参观的过程中,聂老师不仅给我们讲解青铜文化,还给我们讲述了“夜郎国”的典故、“夜郎之争”、“杜鹃啼血”等相关历史知识,我们简直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 参加小记者活动,不仅增长了知识,还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参观结束后,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道别回家了。 小记者的稿件看完了, 不妨再来看看大记者对此次活动的详细报道吧! 说到出土文物,向来感觉呆板、晦涩,不要说孩子,大人也觉得缺乏趣味,但近日,贵阳晚报60多名小记者和家长到省博物馆,赴一场“王的盛宴”,跟着聂老师,见识了不一样的出土文物,收获了知识,还觉得很有趣味。 接着,聂老师讲了两个历史典故:1、杜鹃啼血:相传有一位蜀国的皇帝杜宇,很爱百姓。其死后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飞来唤醒百姓“快快布谷!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血,滴滴鲜血洒在大地,染红了满山的杜鹃花。2、“夜郎自大”典故:说的是公元前年,汉武帝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期间,滇王问汉使:“汉与我谁大?”后来汉使途经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同样问题。因而世人便以此喻指狂妄无知、自负自大的人。 这里讲到的两个小国,就是当年横霸一方的王国,一个在我们的贵州,就是夜郎国。夜郎国的最高统治集团由君、臣、师和匠组成。师有些像祭司,又有些像史官,负责讲解道理、规矩,记载历史事件和君的言行,君则按照规矩发号施令,臣和匠按君的命令行事。臣主要管理行政和领兵征战,匠则专管理经济事务,领导生产、建设。由此可见,夜郎有一整套严密的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制度。 另外,聂老师还讲了茅台酒的一个传说。传说夜郎国盛产枸酱酒,即用枸树的果实酿制的果酒。据说因为美名传到了汉朝,于是被汉武帝派兵灭掉。茅台酒,就来源于枸酱酒。 最近20多年,对于夜郎国都在哪里,有4个地方在争,分别是毕节赫章可乐、遵义桐梓、黔南长顺、湖南的沅陵,因为这4个地方都出土了大量的夜郎国时期王室所用的青铜器。 说到青铜器,聂老师特别指出,青铜器的使用,代表着人类从石器时代走出,开始冶金制造工具。使用的第一种金属是铜,纯净的铜,也就是紫铜,比较软,无法作为农具和武器。后来工人在冶金过程中偶然发现,加入一定比例的(10%)锡或铅,变成青铜,硬度大大增加,后来青铜器就广泛使用在战场和生活中。青铜器因为不易损坏,可以长期存在,除了做日常用具外,还成为礼器和神器,即接待和祭祀用具。祭祀活动,是中国历来的重要制度,为此,古代中国人为各种青铜器分别创造了象形文字,比如鼎、爵、鉴、卣、彝、豆等等。当小记者们看到,这些器具真的和字一个样子时,十分惊讶!特别是豆字,原来真的是那个样子,只不过后来转变成植物名称了。 跟着聂老师参观完展览,丰富而生动的历史文化知识,开始进入了小记者们的脑海里面,小记者们纷纷表示:“我们的贵州,曾经并不落后!” 编辑:戴美琪 编审:黄勇 签发:何佑中 贵阳晚报小记者 课外活动专家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uanhuaa.com/djhhq/4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