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蓝的人物访谈录——

庄平:踏访横断识杜鹃

本期嘉宾

庄平

庄平,植物学家,被誉为“杜鹃猎人”。年生于成都,在重庆长大,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园艺系。历任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华西亚高山植物园主任、总工程师、研究员。中国杜鹃花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林业部花卉咨询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是保护生物学、植物群落学与植物资源学。积数十年研究之功,发表数十篇关于杜鹃花属等项目的科研论文;“冷杉森林衰退研究”获四川省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得国家林业总局新品种保护授权2项;主持了“高山杜鹃低海拔引种试验示范研究”等多项保护生态、造福公园城市景观的植物工程。

采访手记

年12月1日

在一次涉及博物学的聚会上,我认识了庄平先生。别人介绍他如何如何了不起,他显得羞涩,在一旁低声地说:“没什么没什么,我力所能及做了点事情。”他不像是与对方说话,样子看上去更接近自言自语。

我采访过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里的几位学者,大都是穿作随意,举止随和,反应机敏,这是多年野外考察生涯所培养出来的气质,与院校里的登台说法者相去甚远。伴随交流的深入,谈到杜鹃花,庄平的声音渐渐大起来。他的言谈举止体现出重庆人耿直、坦诚的特质。

今天上午冬阳普照,我在东郊三环路外的一茶楼,与庄平再次见面。这一带远离尘嚣,花园里草木葱茏,天际线在阳光下亮如银丝。庄平看着窗外沉思半晌,才说:“我与植物打交道逾50年,不仅仅是工作原因,更有父母的希望……”

20世纪50年代,庄平父母均为西南农学院的教师,而且他们学的都是园艺系。位于北培的西农校园,很长时间以来被誉为中国绿化最好的大学园区,里面的上百种奇花异草,为庄平接触植物、认识植物、喜爱植物提供了绝好条件。

蒋蓝与庄平摄影:豹子头

大学毕业后的年,庄平被分配到国家商业部土特产品管理司工作。透过京城烟云,西南横断山的植物依稀梦回,他总想回到四川。年他调入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在峨眉山生物站一干就是8年!一天他阅读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方文培编撰的《峨眉山植物图志》,其中记载了有“植物学界大熊猫”之称的峨眉拟单性木兰,木兰科,拟单性木兰属常绿乔木,高可达25米,树皮深灰色。这是中国特有种类。书里记载了雄株,但没有发现雌株。当时植物学领域基本认为峨眉拟单性木兰早已灭绝,但庄平认为,可能还有。有人说:“你找到了雌株,我手板心煎鱼给你吃!”庄平最后在峨眉山一个叫扁担岩的地方,不但发现了峨眉拟单性木兰雌株十几株,而且后来在峨眉山一共发现了3个分布点,共多株!使得这一植物悬案,得以落地。他立即提供了图片文章,发表在《植物》(《生命科学》前身)上,当期刊物封面就是采用的庄平的图片。这引起过一阵不大不小的轰动!接着,他又在以往在书里记载的濒临灭绝或者认为已经灭绝的珍稀植物,庄平在实地不断获得发现,这让他非常激动!

从广义上讲,“植物猎人”这一职业已经存在至少有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女王哈特谢普苏特派出船队把乳香树从非洲带回埃及。而“植物猎人”真正踏上历史的大舞台,则始于波澜壮阔的15世纪到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这样一批具有冒险精神的植物学家与探险家,常会为英国的宫廷贵族前往世界各地采集珍稀的植物与药材。他们在人迹罕至的天涯海角,寻觅植物珍宝、采撷标本,久而久之,人们便将这一职业赋予“植物猎人”的称号。但这一职业并非仅仅“猎奇”,因为标本经过植物园学者厘定、命名、分类、种植,全世界的众多植物才由此获得命名、分类,从而发现植物分布与板块变异、气候演变、环境变化等之间存在多方面联系。能否把两者合二为一?

庄平觉得,不但应该努力成为一名“植物猎人”“杜鹃猎人”,而且应该把发现植物、研究植物、保护植物结合起来,让中国引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为植物多样性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才是一名中国式“植物猎人”的发展之道。

杜鹃花的深远意义

蒋蓝(以下简称蒋):记得20世纪80年代开始,山上的冷杉树大片死亡,引起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uanhuaa.com/djhhq/10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