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一首古诗,让孩子爱上学习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作者

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四川罗江县(今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调元镇)人。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与张问陶(张船山)、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李调元与遂宁人张问陶(张船山)、眉山的彭端淑合称清代四川三大才子。其中,张问陶成就最大,袁枚称其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彭端淑次之,诗名不彰;李调元第三。嘉庆本《四川通志》认为李调元:“其自著诗文集,不足存也。’’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认为:“其自著童山诗文集亦不甚警策,词则更非所长。’’

诗词原文

如梦令·庭下丁香

李调元清

庭下丁香初结,已是半年离别。

最怕是黄昏,一点孤灯明灭。

呜咽,呜咽,窗外子规啼月。

诗词译文

离别已经半年了,如今院子里的丁香都结了子。黄昏的时候坐在忽明忽暗的灯边,让人思念不止。这时候窗外传来了杜鹃鸟呜咽的叫声,原来已经是月亮高挂的深夜了。

诗词赏析

这首小令,写的是一个独处孤室的妇女思念离人、凄凉难耐的愁绪,情景交融,境界寂寥。

首句写景,描画堂前丁香刚结花蕾的春色,自然而然勾起不解的愁思。

唐人李商隐《代赠》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五代牛峤《感恩多》词:“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李璟《浣溪沙》词更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之句。看来在有唐以降的诗人笔下,“丁香结”已与“愁”字结下不解之缘。作者在此用“丁香初结”起兴,巧妙暗示抒情女主人公触景生情,愁思难解,就势生发其不禁想到“已是半年离别”的心理活动。从秋至春,半年空度,屈指算来,离愁满怀。这两句是从一天白昼的角度,概括描写“半年离别”的离情别绪,写景叙事,点面结合,情因景生,愁含其中。

三四两句,从白昼折入黄昏,由大处落笔转为细致描写,刻画其傍晚对灯独坐的凄凉景象和孤寂心境。“最怕”二字,表明白天已怕离愁扰心、一到黄昏更加难熬的心态。为什么呢?“一点孤灯明灭。”这里用的是逆写法,先情后景,先果后因,突出“最怕”所蕴含的极度愁情。“灯”仅“一点”,足见其光亮之小;“孤”则表明寂寞无伴;“明灭”更以灯光的忽闪隐现烘托心情的幽暗凄伤。

这种独守空闺、惟灯是伴的环境气氛,苦煎苦熬、无可解脱的孤寂心情,只借对“孤灯”这一典型事物的描写,已经表达了出来。比之李清照词“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在此情此境之下,窗外又传来了“子规啼月”的“呜咽”声,女主人公孤极而悲,不禁也呜咽低泣起来了。“呜咽,呜咽”,加以重叠,不仅切合这个词牌格律的规定,而且特别强调了子规啼鸣的凄切,双关着女主人公为之引发而低声哭泣的语意。“子规”,即杜鹃鸟,又名催归,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死后所化,叫声悲哀。李白曾咏“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词人在此用子规在月下悲啼的景语,来写思妇灯下独坐忽闻窗外子规啼鸣的愁情,其盼离人速归却又无可如何的悲泣神态真可呼之欲出。以此作结,情味悠悠。

科学老爸《英文绘本精读班》每天一课,精读、精讲、精练。每天学习新单词,新句型,陪孩子挑战累计9万单词阅读量,扫描下方海报







































诚信白癜风医院
北京最好看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uanhuaa.com/csdjh/2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