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清静了世界也就清静了
山中夏安居 记得晋人陶渊明有首《归田园居》诗,开篇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秉性不同,所希望的生活方式也会有所差别。过去我们一直误以为退隐山林是一种“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其实不然。这其实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艺术追求和精神寄托。 我曾经有个说法:中国人身上其实都有一种隐逸情怀,一种归隐山林的文化情结。 所以我自己能够在终南山结庐而居,其实很自然。唐代诗人王摩诘在《终南别业》诗中吟诵道:“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首诗可以用来说明我隐居终南的心境。 黎明即起,生火,煮粥,出坡。早斋罢,冲瀹大和茶棣从长兴好和堂寄来的野生紫笋茶,读石屋诗偈,安居度夏。 杜鹃鸟在叫,炎夏来临。应时的—场雨露,为山坡上的菜畦带来郁郁生机。新栽种的茄秧、西红柿、辣椒开始返青,吐露新翠;池塘裹荷叶渐渐起身,绿萍浮聚;杜鹃鸟在叫,夏天己经来临。 夏安居期间,最动听的鸟类声音,大慨就是杜鹃鸟的啼叫了。清晨,黄昏,午后初醒,都能听到那如簧的鸣声。或在远野,或在山林,或在峻岭峰峦之间,声音缥缈如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们笔下的风铃,动人心弦。 每当此时,我都会放下手里的书卷,侧耳谛听,就像古西腊神话中渔夫们倾听女神洛列莱的歌唱一样,心醉神迷。其实那只是些很简单的音符:布谷,布谷……声音渐渐远去,迷失在远山丛林间,让人遐思。 小草庵茶道 我住的地方叫做千竹庵,耕作之余,饮茶、读书,生活很惬意。我将在山林间修习茶道的方法,称作山居茶道,以区别于俗世间那些形形色色的茶叶烹饮方式。 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一开篇就引用日本茶道宗匠利休居士有关草庵茶道的一段话,我个人很喜欢:“小草庵里的茶道,首先要以佛法修行得道为第一。追求豪华的房宅,美味的食品,那是俗世之举。家不漏雨、食无饥苦便足矣。”“所谓茶道,不过烧水点茶而已。”这是对于草庵茶道、或者称作山居茶道的最好诠释。 以山居茶道为基础,以禅宗意趣为归旨,以山林生活为功课,将日常的烧水烹茶纳入到茶人的修行生活中来,在搬柴运水中磨练身心,在水声茶香中渐修渐悟,从而完善自我人格,以期证得茶汤三昧。 清贫养志,无为自然 唯有过清贫日子,才能治愈人心贪欲。 我们对这个世界所求越少,身心就越得到解脱。如果我们能将个人生活、衣食住行等所需降至最低,过分依赖社会和他人,我们的个人尊严很难建立起来。如果每个人都能体面劳动、生活,独立思考、阅读,生活变得美好而有尊严,我们身边的世界也就会随之而改变。佛经中说山河大地、草木鱼虫都是我们心力的外在体现,如果我们每个人心里清静了,身边的世界也就清静了。 我个人因为特殊机缘,这些年有幸能断断续续地在终南山里居住,用身体贴近大自然,用心灵感受大自然,获益良多,并陆续记录下一些文字。希望“过清贫日子,重建人格尊严”这样的话题,能引起大家的广泛。 我们今天说“无为”,我以为一定要摒弃后人赋予这两个字的太多寓意,因为这些都是后人强加上去的,不是老子的原义。 《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换句话说,无为,就是要人们依照大道的运行,摒弃个人私欲,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的事。 这几年我在山里实施“普门农耕法”,坚持不施肥、不打农药的原则,甚至不除草,只是按照节气变化,将蔬菜种子播撒下去而已,让它们在自然状态下生根发芽。蔬菜不但长势良好,很且很好吃。这也可以看作是《老子》无为思想,在山居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吧。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11月华夏茶书院详细课程内容如下,具体请 陈老师,5 更多信息,左下方“阅读原文”。 华夏茶书院华夏茶书院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崇尚中正、宽博、平和、雄健的文化精神。以茶为媒,器以载道;并涉及传统和香、古琴、插花、书画、华服等传统艺能。下设国学馆、且庐茶文化工作室、德充符香文化馆、六清琴馆、隐见花道馆、慎堂书画馆、冲虚霓裳华服馆等机构,通过开设各类传统艺道课程、公益国学大讲堂,组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来努力弘扬传统文化,着力构建以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平台,荣获年度“安徽省德艺双馨教育突出贡献奖”。 ua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uanhuaa.com/csdjh/1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清明杜牧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
- 下一篇文章: 爱鸟周